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文学思潮史的写法——以明代文学思潮史为例(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廖可斌 参加讨论

    明代文学特别是文人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就由一个接一个的文学流派的兴衰和嬗替构成。众多文学流派和文学社团的兴起、蜕变、衔接和嬗替,已构成文学思潮演进的主体脉络,而整个社会上的文学生活现象,如文学作品的刊刻出版、广大读者的阅读风尚和批评取向等,一方面对文学家的文学活动产生反馈作用,一方面也受文学家文学活动的主导。因此考察明代各个文学流派和文学社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冲突、相互激发、相互渗透、相互嬗替的关系,就成为考察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以至整个文学思潮史的重要角度。
    文学思潮史研究力图沟通文学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对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作出整体性描述,文学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它与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成为文学思潮史研究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一般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也都要考察文学或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及其对文学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但一般仅仅把它们当作文学或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背景予以勾勒。文学思潮史的研究与此有所不同,直接影响文学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军事、学术、宗教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它们与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需要直接面对和重点描述的对象。简言之,一般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本身的发展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主体是文学理论批评本身的发展史,而文学思潮史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文学本身(包括文学思想、文学创作)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历史。正是文学本身与外部社会环境种种因素之间互相生发、互相缠绕、互相挟裹、共同推进的过程,构成了文学思潮发展史云卷浪飞、起伏奔涌的生动景观。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特别密切,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可能对此已习焉不察。但如果我们有比较的视野,将中国文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相比,这一特点就会凸显出来。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作为文学创作活动之主体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特殊身份有关。西方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权力为各个诸侯、贵族所垄断,知识分子很少能够染指,因此他们大多从事宗教、文学、艺术、技术、商业活动。西方的文学艺术家,从贵族、经院学者、贵族的门客到靠版税维持生活的现代作家、艺术家,专业化程度一直比较高。与此相应,西方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就不是特别密切。对文学艺术影响最深远的,近代以前是宗教;进入工商业时代后,再加上资本和市场。中国则自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的形成,权力高度集中,贵族阶层日渐式微,最高统治者需要有一大批出身平民阶层而又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协助管理庞大国家,于是旨在培养、选拔、任用这些人才的一系列教育、选举、职官制度也应运而生并日臻完善。在这种体制下,作为“士”即有知识有文化者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大夫”即做官。于是,与君权专制相适应,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形成。这是一个身份特殊的群体,它的名称就很奇妙: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之指称的“士”,与作为官员之指称的“大夫”连在一起。但在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里,这却是最普遍、最正常的现象。于是从秦汉之际开始,相对独立从事思想文化事业的“士”阶层基本不再存在,而成为官僚阶层的附庸,总体上进入政治体制内。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西方社会似不存在这样一个阶层。由于这一群体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考察这一群体的身份定位、心理结构和社会功能,是考察中国古代种种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角度。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