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言情以启蒙”的主题标举与文化超越——明清江南文学精神的一个考察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 葛永海 参加讨论

    1.发生期——重心下移,俗文初兴
    就文学形态之雅俗合流而言,明代中期文人开始主动地吸收和改造通俗文学,而具体表现形式往往是创作带有通俗意味的文言小说,或创作具有市民文学特色的词曲,此阶段文人表现出的这种不彻底性,既区别于元末明初的加工和整理旧有成果,所沿袭的是宋元时期的文学特征,又不同于此后之晚明小说作者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
    这一时期从形式到观念上的趋俗主要表现在小说和诗词曲的创作上。在小说方面,在元明之际已有《娇红传》《贾云华还魂记》等诗文小说出现的基础上,明代中期又有《钟情丽集》《天缘奇遇》《荔枝奇逢》等篇问世。这些小说在文体源流上应该是承自明初文言小说“三灯”,尤其是接续了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以浅近的文言叙述世情故事的传统,同时又吸取了通俗小说的一些要素。总的来说,这些小说在文体特征上展示的不是通俗小说的雅化,而是文言小说的俗化。诗文小说在题材内容上,其典型作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窃玉偷香之类的男女情爱故事,其后作品越来越注重于渲染性爱,专写风情浪子艳异佳人的风流韵事。就语言风格而言,诗文小说的特点是韵散结合,亦雅亦俗,可见出所受前代文言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双重影响。比如在唐人的爱情传奇中,以诗词唱和成为小说人物表达情爱的重要方式,从而形成了韵散相间的格局,到了明代文言爱情小说,则出现了韵语骤增的情况,使传奇小说中的“诗笔”得到畸形发展。诗文小说的作者们进一步吸收话本小说有说唱的特征,把韵散相间的艺术形式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钟情丽集》等篇中的诗赋、对联、书信等韵文部分都超过了全篇一半以上的篇幅,以至于显得颇为冗长。这也说明,这些诗文小说的作者属于有一定文化知识,又层次不高的中下层文人,缺乏提炼和概括的写作能力。[1]
    明中叶成化、弘治时期在江南一带散曲开始复兴,主要的代表作家有王磐、陈铎、唐寅、祝允明等。这些文人在醉心词曲、书画等艺术时,往往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于现实政治的疏离,以及对于世俗文章的轻视,闪烁着个性解放的思想光彩。尤以陈铎的散曲最具代表性。陈铎(1469前-1507)家居南京。世袭指挥使,然不守官职,醉心于词曲,当时南京教坊中人称“乐王”。陈铎的散曲主要描写市井生活,分为两大类,一是描画风月艳情,主要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内容以写男女风情最多,文辞流丽,《曲律》评为“颇著才情,然多俗意陈语”;二是描写城市景象与市民生活百态。有《滑稽余韵》,收曲136首,用当时以城市为主的各种社会职业为题,如医人、妓女、瓦匠、裁缝、马户等八九十种行业之人的生活,以及如冠帽铺、香蜡铺、茶铺、灰土行、柴炭行等四十多种店铺的经营活动,人情世态,形形色色,乃是散曲中别开生面之作。
    明代中期散曲极盛,被认为是元代以来散曲的复兴,在明后期则大量出现了民歌,散曲与民歌的相继出现显然有着内在联系,正是散曲的发展推动了民歌的兴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前提,它展示了明代文人对民间歌曲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近人情。……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故吾谓: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②他这是从文人创作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就表达世情方面,“诗不如词,词不如曲”。其实民歌显然比散曲更为通俗,这不仅是兴盛时间和文体发展逻辑上的先后使然,而是两者在形态上有着雅俗之别。只有受到更为强烈的启蒙思想的激发,表达本能原欲的民歌才会形成“我明一绝”的热烈声势。这也可说明,明中期江南散曲的繁荣还只是其后启蒙思潮下通俗文学兴盛的预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