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我们时代的写作,如何缺失了历史感?(上)(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我们与世界互为镜像,以内在去观照无穷的外在,才会有‘我的文学’。”VS“以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架‘生活在真实中’,写下的才不会是虚伪的文学。”
    傅小平:说到这里,我们大致能达成一个共识:历史感的缺失事实上,还源于我们看不到真正的现实。即使我们看到了局部的、碎片化的现实,却看不到总体的、有着整体感的现实。而缺乏总体性和整体感的现实,只会是浮面的现实,而不是有历史感的现实。
    鲁敏:局部、碎片化没有错。哪个有半空筋斗的全知全能之眼?一条呼兰河是碎片,一面古赤壁也是碎片,偏就是要在这样的局限性里架上机位、自我构图、放大光圈,寻找焦点与虚点。我老爱打“取景器”的比方,说的约莫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局限性是一种美。
    傅小平:当然,纵使天才,也未必有什么全知全能之眼。所以整体感的获得,一定不是说希求作家有上帝一样的视界,要他在尘世之外俯瞰芸芸众生。而是他有过人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即使道路在雾中,也能感知和触摸到那种“大象无形”的总体性和整体感。
    哈金:这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不可能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作家能够宏观地把握时代,甚至有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或然性和运气的因素。所以,我们不该说大家应该怎样做,只能说我们在等待天才。真正的天才的出现一定会带来不同却又真确的眼光,一定能把零乱的现实穿透理清。卡夫卡的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虫子是对现代生存异化性的最精辟的归纳。
    赵柏田:小说家一边以细节建构故事的大厦,一边又像个无所不能的上帝,掌控着故事场域里的一切。他看到的现实,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现实,而不是碎片化的。
    傅小平:我们为碎片化的现实生活吸引,困惑于抓不到眼前的现实,但我们或许更缺的是“向内”的视角,我们很少能往自我的深层掘进。实际上,人作为过去、现实与未来之流里的中介物,只要足够敏感,每一个神经末梢都能感知到历史的心跳。也唯有“向内”,我们才能确知历史是不是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因此,所谓的历史感,更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内在修养或生命体验,我们的写作有没有历史感,也只是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这个“内在”。而只有有历史感的人,才有可能穿透现实的迷雾看到真实。我们真正缺的是,或许是如哈维尔说的“生活在真实中”。
    赵柏田:过去和现实,在时间的两个端点上,诚然,两端都迷雾重重,以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架,他才能“生活在真实中”,他写下的,才不会是虚伪的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写作是心灵的艺术。
    刘大先:我理解你所说的“向内”和“内在”其实就是找到自己的主体,而不被外界各种话语所牵绊。当然,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特定时空之中,会有各种来自出身、教育、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但文学的意义正在于它也是一种历史实践,它的意义就在于要超越这个庸常的所在,生产出具有启示性的作品,以加入到当代历史的进程之中。
    鲁敏:特别同意这个说法:向内。我们与世界是互为镜像的,以内在去观照无穷的外在,唯有向内之眼,才有人的文学、我的文学。换句话说,世界之大,历史之大,是够不到的,是不成立之对象。你就该仅取一瓢,饮此一瓢,发出独有的咕噜咕噜声,才是恰当的、甘美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