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我们时代的写作,如何缺失了历史感?(上)(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文学有鲜明的代际特征吗?有生命力的文学会抹去过重的时代印痕。”VS“我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强调代际等更短的时间概念就必然有问题。”
    傅小平:对照当代文学史,给人感觉不说一百年,三十年就已经太长,因为三十年,放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就这“一瞬”里也不知变换了多少文学思潮,而这三十年,我们还可以分出若干个“断裂”的五年、十年,作为一种话语权的争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也确乎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宣告这五年、十年又是怎样的“空前绝后”,更不要说我们如何强调代际的分野了。
    赵柏田:“60后”作家,“70后”作家,“80后”作家,这样的代际划分会否是出于自我认知的需要,是集体发声的一个策略。文学真的有那么鲜明的代际特征吗?有生命力的文学,恰恰会抹去过重的时代印痕,抹去这些代际特征,只留下对存在的勘探,对人与时代关系的审视。文学史写作重思潮、重流派,轻作家、轻文本,不只是历史感的缺失,更是自甘工具化之一证,套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说法,文学史写作,也要“放宽历史的视界”。
    徐则臣:我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强调代际等更短的时间概念就必然有问题。如果说我们真的丧失了必要的历史感,肯定不是因为我们不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而是因为我们太善于干这种事了,喜欢动辄以一个宏观文学史的凛然姿态去谈论文学。很多事情的确是要放远了看,才能获得整体性,但整体性经常成了我们忽略脚底下一步一步扎实行走的借口。宏观文学史是由一个个微观文学史组成的,这一个个小的文学时段我们都不能深入地看进去、看清楚、弄明白,大的文学史何来?我经常想,抽象地大而化之也许更容易,我们当然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学,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但这顶什么用?大的关键词能抽象出来是建立在众多差异性的基础上的,而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恰恰是能够相互区别出你我的独特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不仅包括作家本身的差异性,必然还包括作家所处历史、阶段的差异性。
    傅小平:或许有人会问,没有宏观文学史的框架,又怎么看出这种差异性,或说是对不同时段的差异性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徐则臣:面对历史而言,时间上的差异性是不均衡的,可能两百年一夜无话,也可能某一年、某一个月、某一天就严重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相对于历史长河,这一天的确是沧海一粟,但你能把这样的一天“大而化之”了?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把宏观文学史给不断微观化了,而在于,我们微观化的理由在文学上是否充分。我相信,合理的微观化只会增强我们的历史感,而非相反,因为这种微观化恰恰是立足于对宏观文学史的清醒的认知上的。
    刘大先:“断裂”和“代际”云云往往是一种话语上的权宜之计,凸显了作家们的“影响的焦虑”,惟其如此倒恰恰显示出了他们无法摆脱历史的阴影。文学史构架主要是传达一种意识形态笼罩下的知识,这跟作家个体的创作联系应该没有那么紧密,主要是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强调这类话语。但一旦这种话语形成,并且在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之后,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一些主体性孱弱的写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