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历史’当然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只重历史,就反文学、亦反历史了。”VS“不敢与大师们相会,我们就设计出自己的小天地,好显出自己的高大。” 傅小平:说实在,是否缺失了历史感,是很难求证的一个命题。相对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历史意识出了问题。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或是文学史著作,但凡写到当代,会不时读到“空前绝后”、“前所未有”、“横空出世”等等字眼,这般很难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表述,都强调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当然了,这个时代的确特殊,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中国用三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我不确定这能说明什么,大致能想到的是,这样的表述与历史感无关,倒是凸显了与历史的割裂,以及与西方的共在。换言之,我们是重历史的,但对历史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很多时候把它当成背景来凸显当代感。 鲁敏:无知者无畏,我又要唱反调了。我觉得不是历史意识出了问题,是文学意识出了问题,文学被各种隐性的参数和中心论所绑架了。说到底,大家怕被说成小,怕被无视,怕被忽略。因此,想着法子要高大威猛,什么为大呢?历史!大历史!大历史观! 文学是极其丰美、数不尽层次的。风云契阔,巨轮辗压,是其一。餐食菜谱,蜉蝣之叹,亦是其一。“时代的书记官”云云,亦是其中之一。“重历史”当然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只重历史,唯历史重,我觉得这就反文学、亦反历史了。文学的根本,从来不是历史。读《史记》,其摇动人的文学气韵,往往在闲笔,某位的食量,某位的暴脾气。《追忆似水年华》是什么历史感?《树上的男爵》《失明症漫记》又是什么历史感?《红楼梦》呢?他们在动笔之初,就有了野心勃勃的历史感策划书?实则不过是苦闷人的游戏罢了。然后的然后,他苦闷地挂了,他同时代的写作者也挂了,叫好的不屑的读者也通通挂了,只有时间淹浸而来了,几代后人的视线,曲折蜿蜒投射而来,史家、批评家、普通读者,从那些并未湮没的文字里,看到了阶层之流变、暗黑之起源,或也看到些风俗史、地理史、道德史等等。人们遂抚而慨叹:学着点啊,咳咳,多了不起的历史感哪。 哈金:以我看,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写作的态度。我们往往不敢与大师们在他们的天地里相会,所以我们就设计出自己的小天地,好在其中显出自己的高大。现在我们常听说海子是伟大的诗人,但如果把他挪到李白、杜甫身旁,他连他们的一根手指的分量也没有。认真严肃的作家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心爱的大师,哪怕在他们面前我们是侏儒。 傅小平:必要的提醒。当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把自己置身于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的大坐标里,即便是自信满满如海明威,都对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敬畏有加。而对于多数写作者来说,文学传统的庇护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会本能地选择回避。要是往深层挖掘,他们回避的不只是文学的传统,还有文学所承载的悠远的历史的传统。 赵柏田:历史感的缺失,实是由来已久。以历史图解政策,从历史中寻找权谋和成功学,对历史的功利态度,最终必然走向历史的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了,人的情感和价值自然也就虚无了。无根的文学才会想着要去“寻根”。历史感的缺失,要之在于长久以来历史认知的谬误,那种指白为黑、指鹿为马的公共历史教育难辞其咎,教科书式的历史思维更是罪魁祸首。一元史论肢解了历史,使之工具化、功利化,蒙蔽了人的心 智,它不只是文学之敌,更是文明之敌。 历史感的确立,来自常识。我们讲常识,就要有对历史的实证态度。没有经过实证的断语都是耍流氓。大词满天飞,恰恰证明了内心的虚弱。要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须从恢复历史真相开始,须从体察历史深处的世道人心开始,要对历史抱有理解之同情。文学应该参与到这个祛魅、打鬼中去,就像一百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做的那样。 傅小平:问题在于什么是历史真相?在有些虚无主义者看来,或许就没什么历史真相。打个比方,即使在各自的时间段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真相,但要放在整体上打量却未必是真相。更何况,出于时代需要所做的利益权衡,会对我们怎样看历史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或许就让位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了。 刘大先:这根植于人类的自恋本性和各种现实利益的权衡,每个时代都会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过“现实感即历史感”的话题,历史总是在后来者的回溯中的后见之明,历史之中的人对于他所身处的历史进程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是他的历史感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在他对于现实的感受、感悟和洞察之中,这难免会出现那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陈冲:在一个历史感缺失的市场上,最容易兜售的就是对历史的予取予舍。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对这一点早有清楚的认识和精准的描述:只提过五关斩六将,死活不提走麦城。确实,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用三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一点都没吹牛,但是别忘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一些欠发达国家十几年、二三十年就迈过去了的坎儿,我们一百年都迈不过去。我们更不应该假装不知道,我们还干过哪些别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