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我们时代的写作,如何缺失了历史感?(上)(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在英美文学中,有雄心的诗人都要在经典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先驱。”VS“‘当代文学史’是一个没有历史感的命题,中国的传统是隔代修史。”
    傅小平:如此看来,能否放宽“历史的视界”,还考验写作者的良知和勇气。实际上,要把时间放长了看,再过一百年、两百年,回头看这一时代的文学,或许并没有我们强调的那么不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未必能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要这么看,当代文学史,就算不去质疑其是不是在实质上接续了传统,它至少是缺乏历史感的。这样一种缺乏历史感的文学史构架,会否影响了缺失了历史感的写作?
    陈冲:要我看,“当代文学史”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历史感的命题。中国的传统是隔代修史,本朝只有提供“实录”的资格。必须隔代修史的原因仍然存在,所以这个原则也依旧有效。据说现在很多大学里都在修“当代文学史”,一些最多读过三五百本文学作品的教授们,都在很认真地思考,谁可以入史,谁不够入史,谁可以设专章,谁只能列专节。区区不才,一旁傻看,端的是憨态可掬。实际上,我们能不能给后代的修史者提供比较靠谱的“实录”,我都不是很乐观。
    傅小平:反讽的是,急于给当代修史,从面上理解,不正说明当代人很有历史感?不过,这般费思量修的这个那个史是不是靠谱,还是得留给后人评判。说说看,何以不乐观?
    陈冲:斗胆举个有可能引发众怒的例子吧。孙犁有个短篇小说叫《荷花淀》,长期以来备受赞誉,河北文学馆在展出中是这样评价它的:“《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其题材的新颖、语言的新鲜活泼、表现手法的独特……标志着孙犁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应该说这要算是一种相当权威的评价了,至少我自己,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认为的。前不久,因为写作的需要,我把这个小说读了一遍,不瞒您说,相当吃惊。作为批评家,要讲小说的优点,当然也可以讲出几条,但作为一个读者,我想有两点是无法回避的,即这个小说的叙事相当粗疏,小说的表达也未能尽脱矫情之嫌。孙犁确实是一位优秀作家,但《荷花淀》绝非上乘之作。也不必修实录,就是写一部专业上靠谱的《孙犁评传》,即便只和作家本人的《铁木前传》相比,我也宁愿把《荷花淀》视为孙犁的少作、习作。那么,我们对《荷花淀》的评价为什么会如此“高开高走”呢?我想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增加“解放区小说”的权重。这样看来,既然《元史》是明人修的,《明史》是清人修的,而《清史》到现在还没有修成,只是据说已在修撰之中,那么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史,即所谓的当代文学史,还是留给后人去忙活吧。
    傅小平:有颠覆性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放远了看,不只是某个作家在文学史序列中的定位会有变动,对其特定作品的评价也会有变动和调整。当世看重的作品,未必是后世认为特别重要的作品。大体来看,隔开时间越长,越能剥离开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越能对作品高下优劣给出一个更为公正的评价。
    鲁敏:我的观念还是一路走偏的。作家提笔之时,能算计到文学史自然是有本事,但最好是最大程度地抛掉文学史。文学是真心之漫溢、是不吐会死之块垒啊,不是去抢位置占山头,就算当时当地抢到了,一时风头无双,但这风头可能也就三十年。比如茅奖、鲁奖,包括诺奖、布克奖,相当多的篇目,已有半死或消失之征。
    哈金:以我看,文学没有新旧,只有好坏。我们的文学观确实是短视的,最多只看到上一两代人,大多时候要迎合眼下的要求。我们的古人根本不是这样看文学的。比如,陈子昂虽然身在初唐,却要回溯四百多年前的建安时代的诗风,李白要走得更远,要追溯《诗经》的风气。他们的成就跟他们宏阔的眼界分不开,就是说古人看文学看的是千古事,在悠远的历史中寻找自己可能存在的空间。而我们丢掉了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和眼界,变得近视。这种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在英美文学中,任何有雄心的诗人都要在经典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师傅,也有个别人在汉诗中找到先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