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唐代的方言研究及其方言观念(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科学》(徐州)2011年 储泰松 参加讨论

    3.2 唐人对方言变化的解释
    古代先贤在记录方言的同时,也曾尝试解释方言尤其是方音与通语之间的差异,扬雄《方言》使用的解释条例是“转语”、“语之转”,郭璞采用的是“语转”、“语声转”、“声之转”、“转声”、“语有轻重”、“语之变转”;在方言之上,又建立了“通语或凡语、通言”这样一个上位概念,目的很明显,都是试图建构方言差异的解释体系,但是“转”的参照系是什么,“通语”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他们并没有说明。我们只能从其著作的字里行间去推测。
    从扬雄、郭璞等人的著作来看,“通语”有两层含义:一是全国性的通语,称作“通语”、“四方之通语”(方言卷三);一是区域性通语,“通语”前有限定性词语,如“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方言》卷一)、“楚通语”、“赵魏之间通语”(同上卷四)、“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扬楚通语”(同上卷十)、“北方通语(常语)”、“中国语”、“中国之通语”(《方言》卷十郭注)。
    很明显,扬雄、郭璞是把某地的语言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通语,二是方言,而且着眼点多数是词汇。唐人在此基础上,把关注点转移到语音差异上,并对其做了更细致地分析。
    3.2.1 正音、时俗语、方言/乡音
    从上文的例证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唐人对方言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层级区别,说明方音时,首先以正音(雅言)为参照系,不合正音的则被指为时俗语(音)与方言/乡音,这实际上是三个层次:正音(雅言)、时俗语/时俗音(通语)、方言/乡音。
    唐人所谓的正音就是雅言,以字书、韵书为标准;时俗语就是不合于雅言但通行广泛且已约定俗成的读音,一般来说,这个读音要被《广韵》收录;方言/乡音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方言成分,流行范围窄,且不见于《广韵》。
    俗音,开始只是某个地方的“下里间音、下里家音、闾里间音、田里间音”,这是真正的方音层;渐渐为人习用后,可能发展成为“时俗音”,这是通语层,它与韵书记载的雅言(读书音)一起构成唐时汉语的三个层次。再举数例如下:
    (43)搦取:上女戹反。前音义音为女革(卓)反,盖乡音耳,非正音也。(慧琳卷53:659b)
    此条所注经是《起世因本经》第一卷,玄应注“女卓反”(卷12:994b),可洪注“女卓反又女宅反”(卷13:1025c)。按慧琳的意思,“搦”读女戹反是正音,读女卓反是乡音,非正音。所谓“前音义”应是指玄应音义。搦,《切三》《王三》均有觉韵、陌韵娘纽两读。但《经典释文·周礼音义下》“搦其”读女角反,无它音。慧琳所据韵书当只有麦(陌)韵读,所以将觉韵一读斥为乡音。
    (44)櫂子:徒角反,俗音徒格反。(玄应卷15:1041a;慧琳卷58:694b)
    櫂,《切韵》系韵书均只有觉韵一读,不见陌韵读音。读陌韵,大概受声符“翟”(陌韵)的影响。《匡谬正俗》卷六“坼”字条云俗语将“覆”读成“覆坼”,“董卓”说成“董磔”,均是将觉韵读成陌韵。
    (45)齘齿:上胡界反,切齿怒也。又宜古八反,俗,通语也。(可洪卷15:1123a)
    齘,《切韵》系韵书无见纽读。《集韵》亦无。但流俗通行读见纽。
    (46)乍粘:女廉反。又汝盐反,方言也。(可洪卷27:468b)
    粘,韵书无日纽音。
    (47)萎燥:於危反。《声类》萎,草木菸也。关西言菸,山东云蔫,江南亦言,方言也。(玄应卷17:20a;慧琳卷70:761c)
    可以看出,唐人在做音义时,对正音、俗音、方言区别得比较清楚。三者之间有时是相互转化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