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鸡公”类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源流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文研究》(太原)2014年 李蓝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李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内容提要:文章分五个部分讨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文章通过绘制语言地图,列举文献例证,对比和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后认为,不论是“鸡公”类词还是“公鸡”类词,都是汉语自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与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关系。最后还简要讨论了五个与本文论题关系密切的问题。
    关 键 词:“鸡公”类词;“公鸡”类词;单名制;复名制;共时分布;历史源流
     
    一 题解
    1.1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广州等地把北京等地的“公鸡”“公猪”等雄性动物叫做“鸡公”“猪公”,把“母鸡”“母猪”等雌性动物叫做“鸡
    北京等地 公鸡 母鸡 公猪 母猪
    广州等地 鸡公 鸡
    1.2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一些地方用本无性别义的词表示动物的性别,如“叫”(有的地方把公鸡称为“叫鸡”,把公驴称为“叫驴”)、“草”(有的地方把母鸡称为“草鸡”,把母猪称为“草猪”)等,还有一些地方专门用来表示动物性别义的词本字不明,如广西柳州把母鸡称为“
    本文把马、牛、羊、猪、狗、猫、鸡、鸭等常见的家畜家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先看一个方言中有没有“鸡公”类词,这是给其定性的,然后再观察分析不同牲畜性别词和牲畜名的用字及其字序等情况。
    1.3 “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词义相同而语序相反。这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53年《中国语文》第4期发表的岑麒祥《从广东方言中体察语言的交流和发展》一文中就指出了这种语言现象,文章认为“鸡公、狗公”类词属中心词在前、形容词在后的“正+偏”结构,这种语法结构和广西等地“僮语”的语序类型一致,是“古越语”中沉淀下来的语言成分。[1]早期学者似乎普遍接受这个看法,如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1960)引用了这个观点,修订后的《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仍认为“这一类构词方式,在北方方言中很少见,而在南方粤、客方言中可以找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构词法跟壮侗语族各语言(壮、黎、侗、水语等)是很接近的”。[26]268此外,余霭芹(1976)、詹伯慧(1981)、李如龙(1982)、桥本万太郎(1983,1985)等人也持此说。其中,由于桥本以语言地理类型学为理论基础,加上南北汉语类型推移说,他的讨论比用简单类比方法得到的南方壮侗语言底层(影响)说更有说服力,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观点的影响。
    林伦伦(1989)的看法较前几位有一些差别。他在考证了一些古籍用例及甘肃汉语方言后认为,“鸡公”类“倒序”词其实已见于早期汉语,但在南方汉语中,这种“倒序”现象因受有正偏结构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保留了下来。[10]
    张洪年(1972)不同意把“鸡公”类词分析为正偏结构。他在其硕士论文《香港粤语语法研究》中指出,粤语中的“鸡公”类词其实和北方汉语中的“蛋黄、口红”一样,“鸡公”的“鸡”应分析为“modifier”(修饰语,“偏”的部分),“公”应分析成“head”(端语,“正”的部分)。[28]92
    项梦冰(1988)的观点与张洪年相同,但其论证更为系统、完整和充分,除“鸡公”类词外,项文还讨论了“人客”“闹热”等其他“异序”词语。[25]
    麦耘(1991)用丰富的广州话实例支持张洪年和项梦冰的观点,但他认同林伦伦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保留说。[14]
    丁邦新(2000)在考证湘、粤、客等南方汉语方言例子后指出:第一,动物名词之后表示性别的字有两类,一类是源于人类亲属称谓的“公、婆、娘”等字,这些字不是表示性别的形容词,而是本身带有性别意义的名词,这些表示人类亲属关系的词后来被用之于动物;另一类是专用于表示动物性别的“牯”“牸”类字,这类字本身也是带有性别意义的名词(据《玉篇·牛部》,“牯”字的本义为“公牛”,“牸”字的本义为“母牛”)。第二,湘语中的“牛公、牛婆、鸡公、鸡婆”等词语之后还可以加上“子”尾,此足可证明“公、婆、娘”等词是一个名词。此外,通过对“虾公(子)、蛆婆(子)”等词的分析,丁先生还指出,这些后置的、本有性别义的名词已开始出现泛用现象。[3]
    伍巍和王媛媛(2006)、邵宜(2006)等人对“公、婆、娘、牯”等性别词在一些南方汉语方言中的泛用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23,21]
    经过张洪年、项梦冰、麦耘、丁邦新等人的讨论,“鸡公”类词本属汉语、内部结构是“前偏后正”关系的观点已得到确立。到现在为止,虽还不时有人声称“鸡公”类词应源于南方壮侗语(或所谓“古越语”),甚至还有人认为北方的“公鸡”类词是受阿尔泰语影响形成的,等等。但大致看来,这些意见从观点、方法到材料,基本上都是重复前人之见,没什么批评和讨论的价值,这里姑置不论。
    1.4 总的看来,上述讨论虽已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但仍有下面三个重要问题有待解答:一、“鸡公”类词在全国有怎样的地域分布?二、“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的源流关系是什么?三、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是什么?
    显然,这些问题用“略举数例”的方式,只观察分析“鸡公”类词,只观察汉语方言的情况,都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因此,本文将通过绘制“鸡公”类词的地域分布图,调查古代文献用例,观察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等手段来讨论“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的历时源流及出现方言差异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