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鸡公”类词的来源 早先讨论“鸡公”类词源于汉语还是非汉语时,主要着眼于其内部结构是“正偏”关系还是“偏正”关系。把“鸡公”类词分析为“偏正”关系的,一般也就主张这类词本为汉语的本源说;分析为“正偏”关系的,一般主张受古百越语影响(或古百越底层)的外源说。桥本先生的“语言地理类型推移说”从地理分布和类型推移两个方面为“鸡公”类词本为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底层的外源说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语言地理类型学理论背景下,把“鸡公”类词分析为“正偏”关系还是“偏正”关系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南北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语序相反,且两类词在地理分布上呈南北对立。 然而,从我们绘制的图一来看,“鸡公”类词从公认属于北方的甘肃天水、陕西宝鸡开始,经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江苏、浙江,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形成一个连续体。这种地域分布形态要求对“鸡公”类词提出的任何解释都应同时适用于上述地区。众所周知,甘肃天水、陕西宝鸡古属周秦,四川、重庆古属巴蜀,这些地方与所谓“古百越”并无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而且,中国移民史和文化传播史也没有南方地区向这些地方大规模移民或南方文化向这些地区扩散的历史记载。因此,从共时平面的地域分布形态看,虽然“鸡公”类词在南方的表现更典型,但这种语言现象在北方、中部俱有,并非只见于南方,所以,这种语言现象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存在南北对立。 结合文献(详下文第三节)和方言类型分布形态来看,天水—成都—武汉这一广阔的中北部地区早期的家禽和雌性家畜应为“牲畜名+性别词”语序,雄性家畜应为“性别词+牲畜名”语序,现在只有家禽或只有“鸡”保留“鸡公”类语序的分布情况,实际是“公鸡”类词向南推移的结果。 由此可见,类型推移确实是存在的,但推移的方向却是北向南,而非“南向北”。所以,“鸡公”类词系受南方古百越语影响而形成,并向北推移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不管是“公鸡”类词还是“鸡公”类词,都是汉语自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这一点,可以通过对中国古籍的调查研究来直接证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