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闲情赋》谱系旨趣探微 关于《闲情赋》的主旨,历来学者已经多有探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重点。其一,是该作是否符合辞赋美学上的讽喻要求。这是自萧统、苏轼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今天再纠缠这一问题,对于《闲情赋》自身而言显然已经意义不大(当然我们可以借此探讨古代文学批评史、思想文化史)。其次,则是该作如何表现了陶渊明自身的人格与感情。这一方面的论述,以袁行霈等为代表,学界基本立场是在承认《闲情赋》为模仿之作的前提下,认为此赋表达了陶渊明本人的感情经验。我们固然不必完全推翻这一判断,但是通过以上对《闲情赋》谱系文体的解析已经可以看到,其中的感情表达总体上是受到形式系统的制约的。这种形式制约的力量之大,远远超越过去学者所认识到的“主题”层次。换言之,陶渊明从张衡、蔡邕那里接受到的,不止是“追求爱情”和“克制欲望”的主题,更是一整套从头到尾的书写程序。“应当写什么”和“应当如何写”的比重,大大超过“我想写什么”和“我想如何写”。即如“十愿”环节,那显然并不是陶渊明心中自然涌出的情绪,而是在前人之作的牵引下展开的文学巧思。获得发展丰富的只是同一形式下的不同构想,而并非所表达的感情本身甚至形式。这一点,在陶渊明一开始决定在《闲情赋》这一题目下写作时就已经确定了,否则他大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个新题目来自抒己意,而不必将自己锁在前人的藩篱之中。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确认,哪些感情成份是属于陶渊明自己,而不是属于《闲情赋》谱系的呢? 众所周知的是,鲁迅一开始以《闲情赋》来作为陶潜本人人格的证据时,是希望反驳朱光潜的“陶潜浑身是静穆”论,这在当时对于反拨一般观念中圣徒化陶潜的倾向,自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当这一反拨完成以后,我们便会看到,沿着这一思路往下继续展开的论证实际上是言之无物的,因为这一论证最终指向的结论是:陶潜是一个具有爱情欲望的人。——只要从关于人的常识出发,我们又有谁会否认,任何人都是有着爱情欲望的呢?所以这样的结论虽有时代意义,却并无学理价值。我们对于《闲情赋》的旨趣,是否还有从新的层面予以探究的可能?本节即希望在系统复原的基础上,对此作一尝试。 如袁行霈已经指出的,这一类作品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司马相如《美人赋》一系有着相近的主题,即对于爱欲的自我克制。不过,如果我们细致分析,却不难发现在主题的表面相似下,还存在着颇为明显的差异。《好色赋》系列的主旨在于夸耀自己严正守礼的道德人格,因此其中所描写的美人乃是一种自荐枕席、百般挑逗的形象,在构思上毋宁接近于佛教中天魔女诱惑佛陀的故事。在这样充满道德感的主旨下,对方越是百般动人,自己越是道貌岸然,便越能充分表达主题。因此其文本内部的逻辑必然导向对爱欲的克制,这是完全自洽的。与这种“妖女”(神女)形象相反,《闲情赋》系列中的美人却毋宁接近于“圣女”的形象,孤高纯洁,以音乐自娱,并无任何挑逗轻亵的表现;反倒是叙事者见其美貌而颠倒狂想不已。就此点而言,已经与《好色赋》中的道德叙事背道而驰。最终求之不得,也不过是因为山川远隔而已。然而这实际上无法成为自我克制爱情的充分理由,因为这种叙事逻辑的结果,应当是导向爱情对现实的抗争——汉魏文学中也早有符合逻辑的展开形态,那就是《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等乐府中所表达的,海枯石烂天长道远而爱情不移的主题。然而何以《闲情赋》却没有遵循这一主题往下发展,仅仅因为现实的阻碍就来了个急刹车,自动放弃了爱情的追求? 对于这一问题,如果仅仅阅读《闲情赋》,是无法获得答案的,最终也就不得不以“封建礼教”之类的话头作为终结。然而现在既然已经复原了这八种作品所从属的同一系统,确认其书写程序的高度一致,我们便有可能从新的层面思考:通过这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主题,是否也是互相支撑而成立的?在一种作品中隐晦或佚失的意指,是否可以通过另一种作品的表现来得到证明? 陈琳《止欲赋》中留下了颇耐人咀嚼的两句话: 忽日月之徐迈,庶枯杨之生稊。 “枯杨生稊”出于《易》大过卦:“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郭象注:“稊者,杨之秀也。以阳处阴,能过其本,而救其弱者也。上无其应,心无特吝,处过以此,无衰不济也。故能令枯杨更生稊,老夫更得少妻。”所以这明明就是一个老人在爱慕追求美貌的少女。《止欲赋》既是如此,然则《闲情赋》中有没有类似的表达呢?我们回头再看,便会迥然发现这样的句子: 《闲情赋》: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 《闲邪赋》:恨年岁之方暮,哀独立而无依。 如果仅就此二句观之,其含义是含糊多歧的。既可以理解为写实,也可能是虚拟寄托一种惆怅的心情。甚至从写实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可能:“年岁方暮”或“当年晚暮”既可以理解为年纪迟暮,也可能指一年之岁暮。我们不能贸然断取任何一种解释。然而在得到《止欲赋》的上述旁证后,这些句子在一个完整书写系统中的意义便变得十分明了。《闲邪赋》两句显而易见是在哀叹年纪衰暮却还孤独无偶,很难再理解为一年的岁暮。而《闲情赋》两句本身虽然有些隐晦,但其与《闲邪赋》既然有着无容置疑的句式对应关系,其意义的指向也就可以完全确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