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江淹《别赋》《恨赋》写作时间及本事新证(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海明 参加讨论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荆轲之恨。陶元藻所列“恨之大者”四人中,就有“不逞志于秦王”的荆轲;唐代李白效江淹作《拟恨赋》,也特意提到“至如荆卿入秦,直渡易水。长虹贯日,寒风飒起。远仇始皇,拟报太子。奇谋不成,愤惋而死”(18);而依钱钟书之见,荆轲事亦属可入《恨赋》之列。可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认为荆轲刺秦功败垂成,理应是《恨赋》列举的对象。如果再联系到《别赋》写剑客侠士之别一段荆轲所占的突出位置,那我们的确不能不感到奇怪,为何江淹在《恨赋》中竟然遗漏了荆轲?
    上述种种,在此前的江淹及其《恨赋》研究中要么不被视为问题,要么虽有所觉察却又难以解释,而通过对《燕丹子》写作过程及其题旨的考察并由此解读《恨赋》,我们便不难发现,江淹如此选择其实正在情理之中。
    如前所述,《燕丹子》中的秦王乃影射现实中的后废帝,太子丹即建平王之化身,因此江淹在《恨赋》中列举古之恨者时先说秦帝,次写赵王,就不只是按时间远近予以安排,而有其特定的寓意。不妨这样设想:江淹之所以选择秦帝与赵王,极有可能是用来隐喻现实中后废帝与建平王之关系。我们看《恨赋》中“秦帝按剑”一段,作者对于秦帝之态度就颇有几分暧昧,尤其是“武力未毕”、“宫车晚出”等用语给人以双关之感,既可以理解为是替秦帝抱憾,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秦帝的指斥。“华山为城,紫渊为池”两句,《文选》李善注引贾谊《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此语又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果这是江淹有意设置的一个暗示,那么贾谊所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19)岂不是正可为“武力未毕”、“宫车晚出”作一注脚?再看《燕丹子》对秦王的描写——“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贪暴海内,不知厌足”(20),与贾谊所言如出一辙。据此,说《恨赋》中秦帝形象乃影射后废帝,应该不是捕风捉影。
    循此思路再看“赵王既虏”一段,相关问题亦可冰释。一般认为,赵王当指赵国末代国君幽缪王赵迁,这不错,但据《史记·赵世家》篇末太史公转述冯王孙语:“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適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21)其亡国被掳实在是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后人同情,江淹又为何要将其写入《恨赋》呢?这的确令人费解。而如果我们知道,江淹曾借《燕丹子》劝谏建平王暂缓行事,建平王不用其策以致事败被杀,那么在赵王迁与建平王景素之间便可建立某种关联,从而为赵王之入《恨赋》提供依据。事实上,江淹选择赵王的理由远不止此。首先,历史上燕、赵向来并称,且赵、燕相继为秦所灭,而在《燕丹子》的语境中,燕国实指建平王之势力范围。故江淹之写赵王,其用意乃在借赵喻燕,进而指代建平王景素。其次,赵王迁流于房陵,事见《淮南子·泰族训》,故李善引《淮南子》为之注(22),而《淮南子》原文作:“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为山水之讴,闻者莫不殒涕。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23)由赵王引出荆轲,这是巧合呢,还是江淹有意为之?再次,高诱注《淮南子》,谓赵王乃张敖,这自然是高诱的失误,但张敖事与建平王却不无可比性。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张敖为汉初名臣张耳之子,嗣位为赵王,尚高祖长女鲁元公主。而高祖对之无礼,引发张敖家臣贯高、赵午等人不满,意欲行刺高祖。事发,张敖被捕下狱,贯高等人随之,力辩张敖实不知情,上乃赦张敖,而贯高自杀以谢罪。此事与《宋书·文九王传》所记建平王僚属为之鸣冤事不乏相似(24)。不论江淹是否得见高注,《恨赋》有意含糊其词,未必不是借张敖以申景素之恨。最后,文中“千秋万岁,为怨难胜”八字,若是说赵王迁亡国被掳之怨,恐难置信,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解读,将“为怨难胜”解作“为冤难胜”,那么江淹此语实际上是替建平王景素鸣冤(25)。果如上述,赵王之入《恨赋》便顺理成章,甚至于可以说是不二人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