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江淹《别赋》《恨赋》写作时间及本事新证(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海明 参加讨论

    
    先看《恨赋》。
    清人许梿《六朝文絜》眉批谓《恨赋》所写分别为“帝王之恨、列侯之恨、名将之恨、美人之恨、才士之恨、高人之恨、贫困之恨、荣华之恨”(15),此说多为今人采纳,然实非深知文通者,倒是陶元藻《书江淹〈恨赋〉后》似乎看出几分蹊跷,兹引全文如下:
    文通《恨》、《别》二赋,世并称之,余窃谓《恨赋》不如《别赋》远甚。其赋别也,分别门类,摹其情与事,而不实指其人,故言简而赅,味深而永。《恨赋》何不自循其例也?古来恨事如勾践忘文种之功,夫差拒伍胥之谏,荆轲不逞志于秦王,范增竟见疑于项羽,此皆恨之大者,概置勿论;乃仅取秦王、赵王辈寥寥数人,了此“恨”字,挂漏之讥,固难免矣。且所谓恨者,必人宜获吉而反受其殃,事应有成而竟遭其败,衔冤抱恨,为天下古今所共惜。非揣摩一人之私,遂其欲则忻忻,不遂其欲则怏怏也。秦王无道,固宜早亡,毕命沙丘,人心所大快者,何恨之有?若赵王受虏、敬通见黜、中散被诛,自周秦两汉以迄于齐,类此者不胜枚举焉。李陵之恨,始在五将失道,兵尽矢穷,以致被擒异域;继在误绪为陵,戮其父母妻子,以致无路可归,不成曹沫之功,卒陷通天之罪。不能写得淋漓剀切,反使李陵不忠之由沉埋终古。明妃以毛延寿颠倒真容,遂致绝宠君王,失身塞外,痛心疾首,其恨全属于斯。今只言“陇雁少飞,代云寡色”,凡出塞者人人如此,即乌孙公主、蔡文姬,何尝不领兹凄楚?岂独明妃?凡为文者,搦管之初,便当立定意见,其意一差,则全篇皆病,顾不谓同一生花之笔,而优劣悬殊,乃至于此!(16)
    陶元藻在此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江淹为何选择秦帝、赵王等人作为《恨赋》描写的对象?依据陶氏本人的理解,“所谓恨者,必人宜获吉而反受其殃,事应有成而竟遭其败,衔冤抱恨,为天下古今所共惜”。据此,“恨之大者”如越王勾践、吴王夫差、刺客荆轲、谋士范增理应较秦帝、赵王等人更适于入选,而《恨赋》如此取舍,难免“挂漏之讥”。当然陶元藻提出的问题尚不止此,比如《恨赋》为何不循《别赋》之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类型逐个予以描述?又如江淹描述李陵、昭君之恨时,为何舍特殊而就一般,忽略二人各自独有的经历与感受?陶元藻由此认定,《恨赋》之写作水准远不及《别赋》,“同一生花之笔,而优劣殊悬”,着实令人诧异。
    由陶氏所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恨赋》究竟是江淹代古人申恨,还是借古人之事写自己之恨?钱钟书先生在肯定陶文“评甚中肯”的同时,指出“惟‘宜吉反殃’云云,是仅许旁观代恨,而不尽许当局自恨也,全背淹谋篇所谓‘伏恨’、‘饮恨’之意”(17)。显然,钱先生并不认为《恨赋》只是传达旁观者的感受,但问题是,江淹之恨具体为何?其与赋中所写古人之恨又是什么关系?果如前述丁福林先生语,江淹之恨乃遭遇子夭妻亡,那《恨赋》为何先述帝王、列侯之恨,而不用“夷甫伤子”或“奉倩悼妇”之类更贴切的憾事呢?前引钱钟书论《恨赋》语就曾指出,江淹《泣赋》所云:“若夫景公齐山,荆卿燕市,孟尝闻琴,马迁废史,少卿悼躬,夷甫伤子”,除李陵事已见诸《恨赋》外,“余人亦均可入《恨赋》”。江淹不取他人,原因又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