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江淹《别赋》《恨赋》写作时间及本事新证(11)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海明 参加讨论

    景素事败后,江淹除《自序》追叙其与建平王交结之始末外,存世诗文中再无道及建平王者,似乎已完全忘却这段往事,但这只是一种假象。上文曾指出,江淹之作《恨赋》就有为建平王申恨鸣冤之意,此外,作于自吴兴返京后的《知己赋》亦颇耐人寻味。虽然小序明言赋为殷孚而作,然文中所写多与殷孚身份不合,如叙其出身:“承瑶叶之余暧,系金枝之末光”;状其品性:“识包上仁,义兼高行”,“金采而玉相”;此类用语一般专指皇室成员、帝王后裔,以殷孚之出身、官职恐不足以当之。(44)又赋称殷孚“气拟北海,情方中散”,比之为汉末孔融与魏末嵇康,而孔融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所杀,嵇康死于觊觎魏室的司马昭之手,二人境况实与建平王有某种相似。最可怪者,江淹《自序》明言:“所与神游者,唯陈留袁叔明而已”,并未提及殷孚。如果其与殷孚之关系真如《知己赋》所言,何以《自序》只字不提?联系《燕丹子》中荆轲初见太子丹时所言:
    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45)
    所谓“士信于知己”,并非司马迁笔下荆轲所言,而是江淹将《刺客列传》中豫让、聂政语稍加变化(46),用于荆轲对太子丹的表白。故此处“知己”二字,实指知遇之恩。那么,现实中的江淹是否也像荆轲一样,因为建平王对之有知遇之恩而引为“知己”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江淹完全有可能借写殷孚而寄寓对建平王的缅怀之情。
    由此便不能不提到影响江淹创作的另一重要因素,即齐王萧道成。对于江淹与萧道成的关系,学界大多只关注萧道成赏识江淹,江淹为萧道成重用的一面,而忽略了江淹可能对萧道成有抵触的一面。据《南齐书·高帝纪》,早在宋明帝时,民间已有“萧道成当为天子”的流言,平定桂阳王刘休范之乱后,萧道成民望更增,百姓谓“全国家者此公也”。明帝、后废帝因此对萧道成颇为猜忌,只是宗室内部矛盾重重,尚需仰仗像萧道成这样手握重兵的外姓之人来制衡。对此情势萧道成洞若观火,故当部下劝其提防明帝加害时,萧道成为之分析形势:“诸卿暗于见事。主上自诛诸弟,为太子稚弱,作万岁后计,何关佗族。惟应速发,事缓必见疑。今骨肉相害,自非灵长之运,祸难将兴,方与卿等戮力耳。”(47)由此看来,萧道成其实早有觊觎帝位之心,他已预见到刘宋统治难以持久,意在待其内耗殆尽之后再坐收渔人之利。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当景素被诬告谋反,杨运长、阮佃夫等后废帝亲信欲兴兵讨之时,萧道成为景素辩护,谓为不然;而当景素遣人与萧道成联络共谋举事时,萧道成却断然拒绝(48)。在这场刘宋皇室内部的争斗中,看似保持中立的萧道成其实才是最后的赢家,随着各派势力的逐一剪除,萧道成羽翼渐丰,尤其是景素事败后,刘宋军政大权已完全落入萧道成之手。
    所以,在作为建平王幕僚的江淹眼中,萧道成即便不是争夺皇位的潜在对手,至少也属为虎作伥,更何况坐镇指挥平定景素之乱的,正是齐王萧道成。可想而知,当景素事败被杀,江淹自吴兴回到京口时,面对如此结局,如此情势,他心中该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感受。痛悔、愤激、庆幸、纠结,可谓兼而有之。
    关于江淹返京事还须再说几句。据丁福林先生考证,江淹自吴兴回到京口乃元徽五年(477)春,其《还故国》诗中所云“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谓景素谋反事被平定,天下太平”(49)。说颇有据,然犹有可补充者。据《梁书》本传,江淹之被黜吴兴乃景素“言于选部”,经朝廷正式任命,故江淹之回京口当非擅自离任,而应该是其时执掌大权的萧道成所召。但本传所说召回时间为“升明初,齐帝辅政”后则不确,若江淹还京时间为元徽五年春,则其被召当在上年岁末,其时萧道成尚未辅政。也正因为是萧道成所召,《还故国》诗才会以“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表达对执政者的称颂。再看江淹《自序》所言:“在邑三载,朱方竟败焉。复还京师,值世道已昏,守志闲居,不交当轴之士。”其中“世道已昏”四字,明显与《还故国》所言相抵触,那么,哪一种说法才是江淹的真实心态呢?更耐人寻味的是,既然萧道成早在其辅政前就下令将江淹召回,那为何不当即委以官职,而还需等到差不多半年以后江淹才入萧道成幕下?是萧道成认为江淹属景素旧部不宜马上启用,还是江淹对萧道成另有想法?
    江淹并非无行之人。其《报袁叔明书》自谓:“材不肖,文质无所直。徒以结发游学,备闻士大夫言曰:‘在国忠,处家孝,取与廉,交友义。’”这或可视为江淹处世的原则。元徽五年,亦即顺帝升明元年(477)七月,江淹应萧道成之召任功曹参军时写有《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公)》一文,文中特别提到自己“业异儒墨,行乖曾史”(50),即自惭不能为忠孝之行。而最可注意者,或为回京口后“守志闲居”时所作之《无为论》,该文假托“弈叶公子”与“无为先生”对话,表明自己不愿出仕的志向。小序所言尤为明白:“友人劝吾仕,吾志不改,故著《无为论》焉。”虽然写作此文之后不过数月,江淹还是接受了萧道成的征召再次步入仕途,但此时江淹所以如此表态及选择“守志闲居”,除了其素有隐逸之志这一因素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对景素之事难以释怀。又江淹《无为论》之作,明显受嵇康《卜疑》一文的影响,是知进退出处乃江淹此时心中之一大纠结。而如果江淹有意以嵇康自况(51),那是否意味着在江淹心目中,其与景素、萧道成三者间的关系,恰如嵇康之于曹氏、司马氏呢?当然江淹不是嵇康,萧道成也不同于司马昭,但此种情势的类似,不能不对江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江淹与建平王之关系远较《自序》所述复杂,对于建平王的知遇之恩,江淹一直铭感在心,即便是景素事败被杀,江淹自吴兴回到京口之后,他对建平王的感念之情仍难割舍,只是碍于情势不便公开表露而已。从《别赋》暗寓对建平王的惜别之情,到《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明显的思归之意,乃至《恨赋》借古人之事为之申恨,《知己赋》假殷孚之名为之寄哀,建平王的身影总是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江淹的作品中。我们承认,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就算不能体察其中的隐喻性内涵,《别赋》、《恨赋》仍不失为上乘之作,甚至正因其内涵的隐晦而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但对于江淹及其创作研究,明确这一点却具有特殊意义:第一,如本文首节所言,《别赋》《恨赋》孰先孰后及具体作于何时可望有更真切的认识,相关作品间的关系亦可由此厘清;第二,江淹所谓“创格”(许梿语),亦即类型化写作实属无心插柳,他其实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却不期然而然地为南朝抒情小赋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第三,江淹与建平王的复杂关系是其文学性创作的重要内驱力,萧齐以后,此种内驱力已不复存在,故江郎才尽之说,或可由此得到部分的解释。
    现在再来看钱钟书《管锥编》所论,应该说确有失察之处。如谓“《去故乡赋》乃《别赋》之子枝”不误,但《倡妇自悲赋》却非“《恨赋》之傍出”;又如称《泣赋》所言“景公齐山,荆卿燕市,孟尝闻琴,马迁废史,少卿悼躬,夷甫伤子”诸人“均可入《恨赋》”,虽合常理,却有违江淹写作《恨赋》之用心;至于说“《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则是未省江淹写作二赋之实情而误判也。不过,钱先生以“众星之拱北辰”比喻江淹他赋之于《恨赋》的关系仍属精辟之见,较诸《别赋》,《恨赋》无疑更能体现江淹人生失意之感,与江淹其他作品的关联也更为密切,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恨赋》实非江淹吴兴诸作之先导,而毋宁说是这一段创作历程的终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