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冉耀武:《偷听:〈红楼梦〉中无所不在的耳朵》,《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Gaylin, Ann, Eavesdropping in the Novel from Austen to Prou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③郁达夫的小说《银灰色的死》《南迁》《沉沦》《空虚》《迷羊》《蜃楼》等。 ④《郁达夫小说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5页。本文中所有郁达夫小说的引文出处的页码都出自这部书。 ⑤然而,种族差异一直是作为隐藏在欲望背后的一个深层政治密码而始终被主人公意识着的。故事的开头描写“他”想起白天两个日本女生挑逗的目光,就发生了从想到她们“那两双活泼泼的眼睛!”到意识到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眼睛的转变,将之种族身份辨认出来,便形成了下面的复仇意识:“呆人呆人!她们虽有意思,与你有什么相干?她们所送的秋波,不是单送给那三个日本人的么?唉!唉!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是要复她们的仇。”(第22~23页) ⑥成仿吾:《〈沉沦〉的评论》,《郁达夫研究资料》(上),王自立、陈子善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⑦吴晓东详细地研究了郁达夫小说里的疾病隐喻并把它和现代审美主体问题联系起来。见其《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3期。 ⑧雁冰:《通信(摘录)》,《郁达夫研究资料》(下),王自立、陈子善编,第304页。 ⑨在《沉沦》第二节里,主人公便自比为孤高傲世的贤人和超然独立的隐者,并“把自己当作了Zaratustra,把Zaratustra所说的话,也在心里对农夫讲了”(第20页)。 ⑩郁达夫在作品里直接提到歌德的这部小说是在1922年写的小说《空虚》的结尾。 (11)Jameson, Fredric,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在《银灰色的死》一文里,主人公对认为背叛了自己而嫁给了别人的静儿的复仇方式依然是自虐。静儿见他一个人滥饮,便来劝阻他,同时自己也是红了双眼。这时,主人公“他”反而更大口痛饮起来,“他一边好象是对静儿复了仇,一边又好象是在那里哀悼自家的样子”(第12页)。复仇和自残好象是分不清楚,因此,复仇的对象也因此就是自己。 (13)这句话被直接表述出来,是在《沉沦》第三节:“然而他的心里,总有些反抗的意思,因为他是一个爱自由的人。”(第2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