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沉沦》里的四次“偷听”与五四主体性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蒋晖 参加讨论

    
    在《沉沦》的开头,郁达夫就为现代个体的存在方式定下了一个总体的基调,这里面没有自由主义者理解的“自由人”的概念,而恰恰是卢梭意义上的人:人生而自由,但锁链却无处不在。“他”拥有所有的自由者的权利:在哪求学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自由的恋爱,甚至发表言论等等,他从中国负笈海外,并不怎么为金钱所苦恼,至少《南迁》的主人公“伊人”的生活还是颇为宽裕的,他甚至可以挖苦美国传教士的吝啬。郁达夫起笔勾画了一个现代自由人的形象,这是能成为零余者的前提。但笔锋一转,他就把这个自由人的不自由刻画到骨髓里去了:“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于他的中间介在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是什么东西在剥夺他的“自由”,使他只能生存于绝地?这当然是小说叙述的全部线索。于是开头的第一个字“他”便豁然站立在我们面前:他是一个无法享受他的自由权利的人,一个被逼得离群索居的人,一个只能放弃外在生活而专注于内心生活的人。因为有“一道屏障”把他和社会分开,也使他自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在这种困境里,偷听高墙外的声音似乎就显得必不可少,问题是,这种偷听的严肃性将如何被确认:他是真的在偷听?偷听的是真实的声音,还是被动地在偷听,得到的不过是自我的幻觉?是自我打在墙壁上的回音还是外界的穿墙而过的真实?
    在《沉沦》里,主人公总共遭遇了四次偷听事件,每一次都把主人公的精神困境加深了一层,直至不负“挤压”的重荷,而最终绝命于人间。第一次偷听是最没有戏剧性的,但从整个故事看,却是最重要的一次偷听,因为它发掘出了主人公的原罪意识。这次偷听也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偷听,因为它不牵涉任何非法和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我们想到主人公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一道墙内的时候,这不是偷听又是什么呢?他在他的班集体里是异常的孤独的,不能无拘无束地和同学们一起说笑,而当他们说笑作乐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像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他是孤立于集体之外的人,但对此他无法漠然视之,而是不断神经质地猜想,到底他们是不是在取笑他了。“他的同学日本人在那里欢笑的时候,他总疑他们是在那里笑他,他就一霎那的红起脸来。他们在那里谈天的时候,若有偶然看他一眼的人,他又忽然红起脸来,以为他们是在那里讲他。”这里面因为偷听是以生活常态化的方式出现的,所以我们很难认为他在偷听。不过,我们确切无误地知道,他时时刻刻在同学间是竖起耳朵来的,而在他的内心则翻来覆去重复一句相同的话:“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整个小说并没有明确说他是被他的日本同学嘲笑着,相反,小说似乎暗示,这种“仇日”的情绪和具体的哪次偷听没有关系,也就是和偷听的内容没有关系,不是偷听到的侮辱性的话语令他仇日。相反,它只和抽象的“偷听”有关,和这个偷听的形式,或者这个偷听的心理机制有关。无论如何当正常的交流成为不可能时,无论怎样去听都要叫做偷听。这种偷听已经成为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最根本的存在模式:他是以偷听者的身份生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是什么造成这种反常的心理机制呢?小说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他是被人看不起的支那人。这是把主人公和他所处的环境隔开的最隐形的一堵墙。墙基就是作为中国人的原罪意识。所以,在四次偷听的叙事里,这第一次的叙事是元叙事。随后我们会看到,这个元叙事不断被其他叙事压制住,但最后,当这个元叙事重新出现的时候,主人公解决的办法就只有自杀了,因为他意识到,他对这个根本困境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偷听是两次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是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的情节,作品由于描写了主人公对他人性爱生活的偷窥和偷听而被批评为不道德的写作。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还是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偷听这个事件上,因为这篇著名的小说几乎是没有故事的小说,它唯一的故事性来自于这几次的偷听。偷听因此是主体形成的事件,然而,本文极力要说明的是,这是一堆没有事件性的事件。在郁达夫的《沉沦》小说集里,他从来不让任何一个事件获得事件性,这就是说,偷听这个事件对现实不造成任何影响,因此,它们的严肃性就大大地打了折扣,多少变成了一种游戏,这个现代的主体需要靠这种偷听的游戏制造出关于主体在场的幻觉,而结果是,主体永远不能真正进入现场。
    第二次偷听发生在他旅居的小客栈里,郁达夫的主人公居住的日本客栈好像总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必有一个女孩子来替父母打点生意,日本房居的特点和日本洗浴的习惯都为偷听或窥视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所以不难想象,日本文学里也会有许多偷听的故事。但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偷听永远无法导致偷情,倒是相反,往往偷情后再偷听自己情人和其他男子的隐情,会导致偷情的终结,在《南迁》里就有这么个故事,主人公“伊人”受到女房东的赤裸裸的诱惑与其发生了关系,后来发现她还和另一个房客有扯不断的关系,他于是偷听了他们俩一夜的风流,直至最后精神崩溃。偷听因此不但不产生事件性,反而取消已有的事件性,它总是使行动越发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