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泰半由文艺作品构成。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荷马史诗》,后人该怎样去了解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拉伯雷、塞万提...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既体现了党对当下文艺发展及文艺与理论、批评相联动的阵地建设的自信,也...
今年6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方铭与王锺陵教授的题为“我们该不该回去——‘文学史研究是否应该回归中国文学本位立场’”的对话实录。“我们该不该回去”这个问题的讨论...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已于一个月前揭晓,发奖仪式也即将在北京举行。此次,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等5部长篇小说荣膺此奖。作为我国一项规格很高、对获奖者来说荣誉很重的文...
读完近期《中国作家》杂志推介的李战吉叙事长诗《柴生芳之歌》之后,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近乎老旧的话题是——“主流诗歌”如何写作。 我们讨论新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吊诡而艰难...
一 近期,与国内纪念抗战的氛围相一致,学术界与出版界也先后推出一批新的抗战出版物。简略归纳,这些出版物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力图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如...
近年来,围绕文艺评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加大力度,采取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严肃评奖纪律,明确评奖要求,逐步完善了文艺评奖的制度、机制、规则标准,让文艺评奖...
核心阅读 文艺品质的优良、精致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精神质感。文艺创作长期粗糙、粗俗、粗鄙化,会温水煮蛙般地牵引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能力集体无意识地下滑 仅...
原标题:用过硬作品建立公信力(文艺观察·建言文艺评奖?) 奖金越来越高,评出来的作品却不让人服气,高奖金没有评出好作品,这是文艺评奖公信力的风险所在 文艺评奖之所以常...
新媒介不断涌现,突破了艺术审美的场所限制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面壁十年写出了《三都赋》,经当时的名流推荐,一时间风靡京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洛阳的纸价大涨。400多年后,...
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学者王德威教授在题为“如何讲述中国:大陆与海外的不同视角”的演讲中提出,在中国,叙事文学是最重要的表征,有历史有传承,“小说”这一...
文艺评奖是对文艺作品、作家艺术家的品评奖掖,是一种激励性的文艺评价,文艺评奖要“优胜劣汰”,而不能“优汰劣胜”。科学公正的文艺评奖不仅可以使不同文学艺术领域的优秀...
茅盾文学奖 近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茅盾文学奖屡屡成为争议话题,这一次同样不能例外,有人甚至拿获奖者的年龄说事,称此次茅奖是“老人奖”。平心而论,这些年来,茅奖...
语言之于文学,似乎是一个明显到不必去谈的问题,什么文学不是由语言构成?然而我们发现,它却成了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十分严峻的问题。文学常常脱离语言,被孤立地谈论。在...
最近才意识到,诗歌已然成为所有当代文学品种中活动最多的门类之一,我们的报纸几乎每期都要刊登数条有关诗歌的各类消息——诗会召开、诗集首发、诗歌节举办、诗书画雅集、好...
无论是叫作品还是称为文本,一部小说抑或别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自足的生命体。其是由作家的精神世界出发,生成的是相对独立的世界。我们的阅读就是感受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因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等不同,关于何为优秀作品的评判往往见仁见智。但这并非意味着不能就此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称得上优秀的作品还是有其可被共同认可的基本特征...
以西方的文学观为尺度来研究中国文学,其焦点在“纯文学”这一观念上。以西方近代文学观为本位,将中国文学区分为“文学”与“非文学”,只认为诗歌、小说、戏剧、小品文等为...
视野对一切创作性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文学而言。文学创作更是一项需要视野与想象力的劳动。 莎士比亚的作品素材遍布欧洲,他心中的人性是世界性的。他的视野和思想也是...
文学中所谓时代的客观性错觉,即时代仿佛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误陷时代客观性错觉的作家,能够写出的,不过是屡经定义的大时代里的小故事。 虽然不像霍布斯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