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诗》曰”的出现是礼、乐教化功能相分离的结果,其使命经历了由“正音”向“正义”的转变,至战国、秦汉典籍用《诗》,“《诗》曰”二字代表的是假言以自重。...
【内容提要】 西汉赋家大都曾任郎官。武帝重用郎官赋家,使之参政议政,于是他们在“朝夕论思,日月献纳”的内朝政治环境中,将赋作从个人咏怀抒写发展为国家政治之颂美,促成...
【内容提要】 在“三言”以明代为背景的故事当中,官吏形象大多是由叙述者在改写故事时所独创、或者在本事基础上做了大幅度扩充使之丰满的,由此成为了“三言”小说视野中展现...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墓志的起源和文体的成立一直是学界关注较多的问题,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要考察墓志的起源,不仅要确定“墓志”一词最早的用例,还要考察...
【核心提示】在传统蒙古人的音乐观念中,浩林·潮尔(即呼麦)也是模拟“山林溪谷之音”的产物。尽管这种同源性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具有对等性,但这种情况却促使我们对长啸与...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人们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李渔的评价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反思鲁迅先生之视李渔为“帮闲”,此李渔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命题,试图对李渔其人...
【内容提要】 唐代的献赋活动延续了汉魏六朝的献赋传统,同时在唐代文学和政治的新因素的作用下,又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显著特色。初盛唐文人的献赋活动非常活跃,从帝王到朝廷...
【内容提要】 1842年,随着通商五口岸的开放,上海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商贸巨埠和工业中心,租界设立后华洋混杂的城市风貌又使其俨然成为充满摩登气质的西方文明飞地,不仅吸引着...
《三国志演义》的诞生,宣告了通俗小说占据中国古代文学舞台中心位置时代的来临。一般认为,《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
【内容提要】 《庄子·至乐》所见之髑髅非中国之本土文化,而是佛教传入中国南楚以后庄子受到影响而引介入文学创作的。《至乐》篇吸收了佛教文化中以髑髅寄死生一理的文化观念...
【内容提要】 “自批评”相对于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的“他批评”而言,是对自己和己作的批评。清代词学不同时期的“自批评”皆独具特色,变化轨迹明显可寻,流派特征十分突出...
【内容提要】 《水浒传》有简本和繁本不同系统。简本文本形态粗陋,其主要价值在于普及性传播,满足各阶层读者的需求。繁本的意义则在其精工细致的文笔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三四...
【内容提要】 文体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传奇为代表的戏曲理论执着论述曲与诗歌的同源性、同质性、同构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戏曲艺术的...
【内容提要】 目前我们看到的《诗集传序》并非为通行本《诗集传》所撰写,而是朱熹此前为其“失败之作”《诗集解》写的序言。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处于朱熹思想转折期的过渡性文本...
【核心提示】谢灵运山水诗作为晋宋之际诗歌变革的重要成果,其山水、玄理并存的表现范畴,体物精细、辞采富丽的艺术风格及所谓的“玄言尾巴”等特点,可以说皆与玄学“言尽意...
【内容提要】 《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书的两大典范,《史记》成书较早研究却相对滞后,《汉书》晚出但在汉魏六朝广泛流行,并于隋唐之际形成影响深远的“汉书学”。历经数...
【内容提要】 《天路历程》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问世的白话译本,其中蕴含了大量新文学的内涵,显示出了与五四新文学的相似之处,因此可以算是新文学形态的小说雏形。 【 关 键...
【内容提要】 左思《三都赋》选择邺都而不是洛阳作为描写对象,有对曹魏尤其是对魏武帝曹操武功文治历史功绩的认可与肯定,《三都赋》对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很好地表达了“正之以...
【内容提要】 文体交融和文体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成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以传奇为代表的戏曲理论执着论述曲与诗歌的同源性、同质性、同构性,同时也注意到了戏曲艺术的...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学界对这位汉末东吴名臣的《易》学贡献多有述及,却罕有对其贬谪文化史贡献之探讨。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由于直言获罪,虞翻被贬岭南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