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谢灵运山水诗体现玄言诗风的变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蔡彦峰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谢灵运山水诗作为晋宋之际诗歌变革的重要成果,其山水、玄理并存的表现范畴,体物精细、辞采富丽的艺术风格及所谓的“玄言尾巴”等特点,可以说皆与玄学“言尽意”论有内在关系。
    
     
    东晋刘宋之际是诗歌变革的重要时期,《文心雕龙·明诗》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物之志,崇盛忘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似认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兴起以玄风的消退为前提,在批评玄言诗风的同时否定了玄学与山水诗的内在关系。但从晋宋诗史来看,山水诗的产生和发展恰恰与玄学思想密切相关,因此,在探讨晋宋之际的诗歌变革时,玄学仍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东晋以来玄学“言意之辨”由“得意忘言”发展为“言尽意”,对晋宋诗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言尽意”蕴含了“言以尽象,象以尽意”的内涵,“象”是“言意”关系的中心环节,所以“言尽意”较为明确地体现了以言、象尽意的审美性质,这和以山水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山水诗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谢灵运山水诗作为晋宋之际诗歌变革的重要成果,其山水、玄理并存的表现范畴,体物精细、辞采富丽的艺术风格及所谓的“玄言尾巴”等特点,可以说皆与玄学“言尽意”论有内在关系。
    传达以“形象”为核心的诗学内涵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言以尽象,象以尽意”这一内涵中,第一个“尽”是名实相应的语言对意象的表现,第二个“尽”则是以意象体悟本体。由“言尽意”发展而来的文学之言、象、意三要素的内在关系,主要体现为“言—象”和“象—意”两对基本关系,它们构成了文学从形象的刻画到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这一完整过程,“形象”乃是其中的核心。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史背景下,对形象的重视是晋宋诗歌变革的核心问题,就此而言,“言尽意”论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言尽意”的思想方法,并契合了这一诗史变革的方向。
    谢灵运山水诗注重景物刻画,体现了以“形象”为核心的诗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其诗歌艺术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形象的刻画与诗歌语言的自觉追求之间的关系;二是山水作为审美客体与以“意”为表现目的之间的关系。《诗品》论谢灵运诗云:“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从“淡乎寡味”到“富艳难踪”,诗歌语言的这种发展与诗人的艺术才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诗歌表现对象的转变促进诗歌语言意识的自觉,这是“言—象”关系在诗歌艺术上的体现,谢灵运山水诗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回渚,停策倚茂松。侧迳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人去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诗歌将游览过程中繁多的景物按顺序展现出来,意象繁密、辞藻丰富。为了准确地描绘山水形象,诗人非常注重用字的工巧,如“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连用“苞”、“含”、“戏”、“弄”四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万物自由活跃的生命形象。注意用字等语言艺术技巧是谢灵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谢灵运山水诗体现了诗歌语言由辞藻丰富向追求表现力的用语工巧发展的趋向,而这一点与“言尽意”中“言以尽象”这一内涵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