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批评”相对于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的“他批评”而言,是对自己和己作的批评。清代词学不同时期的“自批评”皆独具特色,变化轨迹明显可寻,流派特征十分突出。清代词学“自批评”有“自赞式”、“自谦式”、“反省式”等多种形式。“自批评”多是首次开创性的“元批评”,是词学“命名”,享有发明“专利”。不少“自批评”本真可信,可见清代词史及词学史“原生态”,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对历史“当事人”词人的“夫子自道”,我们应充分“体认”,给予起码的尊重。自批评“缺席”的词学史,是不全的词学史,有必要作学理上的深刻反思。 【关 键 词】自批评/元批评/命名/原生态/体认 【作者简介】欧明俊,男,安徽五河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用狭义文学“批评”概念,“批评”是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一般论文学“批评”,多指“他批评”,批评者是“专业评论家”,而不是作者本人。“自批评”是对自己和己作的批评,与“专业评论家”以他人作品为对象的“他批评”以及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相互或交互批评的“互批评”,构成三维关系。学界长期以来通行的基本上是单维度的批评,即重视“他批评”,轻视甚至忽视“自批评”、“互批评”。“自批评”应是整个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议题,极有学术价值,可开拓古代文论研究的新领域,完善体系。视角更新,必然带来学术创新。兹事体大,一篇小文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本文专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以当引玉之砖。清代是词学史的“集大成”时代,“自批评”是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长期以来基本上被学界忽视。将词学批评史仅仅理解为“专业词论家”对词人词作的批评史,是对词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词学史“原生态”的轻视。 一 “自批评”最早出现于诗、文理论中。词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自批评”,是中唐刘禹锡《忆江南》词原题:“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①说明己作是依曲拍填词,可见词体“原生态”。宋代词人有不少“自批评”,晏几道《〈小山词〉自序》是词学史上较早的自成体系的“自批评”,概括交待了词作的创作背景、动机、感情基调、功用等。唐宋时,词人因观念上多卑视词体,词学批评不发达,词人“自批评”意识不强,故此方面材料相对较少,元、明两代也有一些“自批评”。 清代词学批评的“自觉”远胜过宋、元、明各代,不同时期的“自批评”皆有自己的特色。清初词学基本上承晚明云间词派绪余,崇尚香艳绮丽。龚鼎孳早年专学花间、柳永艳词,词作结集《绮忏》,自言忏悔,但仍欣赏绮语,表现出矛盾心态,可见清初盛行花间、柳词风气。纳兰性德自少即酷爱花间词,《与梁药亭书》自述:“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②纳兰词正如花间词声情并茂。清初,多数词人观念上仍卑视词体,故多“悔少作”,董以宁《蓉渡词话》云:“仆与程邨少时,笔墨颇滥,小词俱数千首。仆尤好作空中语,所刻《琴言》六卷,意欲焚之。”③这种“自谦式批评”发自内心,不仅仅是客套话。 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生于明末,少值家门鼎盛,词亦受云间词派影响,学花间,多“旖旎语”;入清后,颠沛流离,词作“穷而后工”。《王西樵〈炊闻卮语〉序》中,陈维崧自谦自己为糊口而背井离乡,只是“愁”,还谈不上“穷”,故词未“工”,而友人王士禄(西樵山人)遭受人生困厄(王氏曾于康熙二年因事入狱),“所遇最穷”,所以“为词愈工”。④词人过于自谦,其实,他的词是老而愈工。又《贺新郎》(一事然否乎)云:“一卷《乌丝》饶寄托,怪时人、只道填词手。说诗者,固哉叟。”⑤感叹时人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词作寄托遥深,别有怀抱,仅看到《乌丝》词集风情旖旎的表面。词学界通行观点,清代,张惠言论词始倡“寄托”,开启了常州词派。实际上,陈维崧早已明确自称词作“饶寄托”。因观念上不重视词人“自批评”,清代词学观念演进史上这一“消息”便自然被忽视了。 浙西词派词尊南宋姜夔、张炎,意欲以姜、张醇雅救明以来尚《草堂》者浮艳浅俗之弊。朱彝尊自述词学宗尚,《水调歌头·送钮玉樵宰项城》云:“吾最爱姜、史,君亦厌辛、刘。”⑥又晚年作《解佩令·自题词集》云:“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⑦词人如实表达的词学渊源,正是浙西词派的理论旗帜。约康熙十三年(1674),朱彝尊作《陈纬云〈红盐词〉序》云:“予糊口四方,多与筝人酒徒相狎,情见乎词。后之览者,且以为快意之作,而熟知短衣尘垢,栖栖北风雨雪之间,其羁愁潦倒,未有甚于今日者邪?”⑧自述词作特色,认为词体最宜于表现“羁愁潦倒”之情。朱氏身处新朝羁縻环境,心境悲凉,故发此论。《解佩令·自题词集》又云:“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⑨是其年轻时恢复之志和晚年心境的独白,可见词人词风的变化。钱裴仲《雨华盦词话》云:“余谈古人词,唯心折于张、姜两家而已。……本朝词家,我推樊榭。佳叶虽不多,而清高精炼,自是能手。”⑩可知其词归依雅正而为浙派嫡传。“吴中词派”特别重视音律,“自批评”多强调合律,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称戈载“所自负者,以为吾词能辨四声,能分宫调”。(11)曹楙坚《昙云阁词钞》自序云:“近取万氏《词律》,与吾友戈氏顺卿所著《词韵》稍事审定,存者十之二三而已。”(12) 浙西词派过分迷信姜、张,流于琐屑饾饤、空疏薄滑,缺乏真情实感。这样,张惠言开启的常州词派便应运而生。常州词派以儒家诗教“温柔敦厚”论词,重“意内而言外”,推尊词体,故作词态度严肃,谭献《〈箧中词〉序》云:“至于填词,仆少学焉,得本辄寻其所师,好其所未言,二十余年而后写定。”(13)谭氏对作词的虔诚态度是前人少有的。学派内部注重师承,嘉庆九年(1804),周济始从张惠言外甥董士锡(字晋卿)学词,嘉庆十七年(1812)作《〈词辨〉自序》云:“晋卿虽师二张,所作实出其上。予遂受法晋卿,已而造诣日以异,论说亦互相短长。”(14)可见词学师承及词人间相互影响。陈廷焯自评《蝶恋花》(采采芙蓉秋已暮):“天下后世,读我词者,皆当兴起无穷哀怨,且养无限忠厚也。”(15)又云:“余曾作《菩萨蛮》云……起二语嫌着力,余皆悲郁而和厚,有风人之遗意。”(16)词人十分自信,又能客观指出己作不足。忠厚和平、哀怨悲郁,皆为常州词派的论词宗旨,词人“自批评”正是其整体词学观的体现。 近代战乱频仍,民众多灾多难。词人用词体表现离乱苦难,用艺术语言,将残酷的现实生活化为美丽的忧伤,谱成哀婉的感伤曲,用血泪凝成风雅。这一时代特征,“自批评”中有明显体现,蒋春霖《淡黄柳》(寒枝病叶)词序云:“扬州兵后,平山诸园林皆成榛莽,为赋数词,以寄哀怨。诒园索稿,作此谢之,悲从中来,更不能已。”(17)自述词作哀怨悲伤主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郑文焯作《过秦楼》,词序云:“遭世乱离,游情匪昔,感时属景,不自知其词之凄异也。”(18)指出己作感情基调和风格。(19) 上述可见,清代词学史演进的各个阶段皆有不少“自批评”,“自批评”变化轨迹明显可寻,流派特征十分突出,亦有个性色彩,独具理论价值,构成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值得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