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欧明俊 参加讨论

    
    “自批评”记录了词人思想变化及创作的真实细节。谭献《〈复堂词录〉序》云:“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48)讲究源流正变,清代词学师承脉络由此可见一斑。(49)
    “自批评”可见清代词史及词学史“原生态”。余怀《浣溪沙·五十进酒词》四首并序云:“作《浣溪沙》词,命红袖歌之。歌一阕,聊进一杯。歌罢陶然径醉。”(50)自我陶醉,神情毕现。陈维崧《念奴娇》(空江采石)序云:“顾梁汾雨泊蛟桥,填词见寄,得‘软绣迷香’二语,狂喜跳踉,失脚堕水。书来语我以故,不觉捧腹,词以调之,亦用朱希真韵。”(51)词人毫不掩饰得意之情。我们仿佛走进词人生活,走进历史“现场”。
    有些词人结合具体词作“自批评”,提炼出具有理论深度和普遍意义的词学范畴。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引江顺诒《〈愿为明镜室词稿〉自序》云:“余性刚而词贵柔,余性直而词贵曲,余性拙而词贵巧,余性脱略而词贵缜密,余性质实而词贵清空,余性浅率而词贵蕴蓄,学词冀以移我性也。”(52)作者自陈个性气质与词作风格的关系,强调作词可移情。这类“自批评”富于理论色彩,学理性强,对清代词学理论建设有独特贡献,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惜学界重视不够。
    影响“自批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批评”因人而异,如年龄因素影响词人“自批评”即非常明显。年轻气盛时,词人难免自傲自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即多处自夸己作,如卷六评《买陂塘》(最愁人)一阕云:“呜咽缠绵,几不知是血是泪,盖天地商声也。”(53)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变化,词人也会自我反省,自我修正,光绪十七年(189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云:“暇日寄意之作,附录一二,非敢抗美昔贤,存以自镜而已。”(54)态度明显谦逊许多。“自批评”因时因地而异,“公开自批评”多发表于公共场合,因此,多场面话、门面语,自谦成分较多;“私下自批评”多亲友间交流谈心时自然流露,多真实可靠,当然,亦有场面话。词人的身份、立场、态度与审美观念,言说对象的不同,具体的情境,等等,皆是“自批评”的影响因子。
    “自批评”多是一时一地对具体词作而发,有特定的情境,只表明作者一时的观点,切勿轻易普泛化理解,过度阐释。有时只是一时即兴之言,尤其是“礼仪式”自谦,我们都不能随便当真。有的甚至与实际完全相反,真实观点恰恰在字面背后。姚斯《走向接受美学》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55)“第一个读者”,就是第一个批评者,他的观点即是“元批评”。词学“自批评”,词人是作者,同时也是读者,是第一读者,是评论者,且许多时候是最合格的评论者,绝不应该将词人与评论者分离甚至对立起来。“自批评”多是首次开创性的“元批评”,是词学“命名”,具原创价值,享有发明“专利”,应充分肯定“发明”者之功。有些具体的“自批评”被后人征引,重复接受,当作“元典”使用。不少“自批评”当时在“圈子”内有一定影响,具“时效”价值,但因肤浅片面、粗陋平庸,缺乏深度,后世影响有限,有的甚至只是一次性的“昙花一现”。“自批评”的价值评定,既要重其原创价值,又要看其实际影响,有些影响虽不大,但具有理论上的“潜价值”,仍值得我们用心发现“挖掘”。“自批评”推动和扩大词人词作影响,推动词人转向和创作风尚,甚至改变词史演进轨迹,改变词学史走向,影响广泛深远,对词学史做出独特贡献,应充分重视其创新价值,系统梳理,给予合理的历史定位。
    应从正负两方面评价“自批评”。从正面看,清代词学“自批评”多创作背景介绍,是最原始的词学史料,极具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后人据此得以走进历史“现场”,认清词史及词学史“原生态”。作者的创作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特别是背景、主题介绍,词人的自述往往最本真可靠。俞樾《洞仙歌》词序云:“余素不善倚声,而次女绣孙颇好之,因亦时有所作,积久遂多,但于律未谙,警牙不免,是所愧耳。”(56)词人有自知之明,直白指出己作不足,态度诚恳。后人的理解阐释,往往主观发挥,多“误读”和“附加”成分,有的虽具“片面的深刻”,但远离历史真实,给人“终隔一层”之感,有的甚至“肢解”作者,“曲解”原作。不少“自批评”严肃、理性、客观,是对自己的“定评”,可作为评价依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未刊手稿云:“余填词不喜作长调,尤不喜用人韵,偶尔游戏,作《水龙吟》咏杨花,用质夫、东坡倡和韵,作《齐天乐》咏蟋蟀,用白石韵,皆有与晋代兴之意。余之所长殊不在是,世之君子宁以他词称我。”(57)如实认真陈述词学观念和词作特色,这种“自批评”最具学理性。“自批评”价值及影响虽有大小高低之分,但因是词人“夫子自道”,是“原创”,我们皆应重视。
    从负面看,清代词学“自批评”也有天生的不足,数量上无法与“他批评”相比,极少有系统的专文,更无自成体系的专著。除少数词人如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多数词人“自批评”意识不强,给词学史留下很多空白,难以弥补。质量上,“自批评”不如“他批评”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深度,影响自然相对较小。“自批评”多偏重背景、主题介绍,艺术上多点到为止,没有展开论证,不够深入;多对单篇词作而发,往往仅论述某一方面,过于简略,不够全面;又多一时感悟,主观色彩强,学理性总体上不如“他批评”。词人自己评论自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不少观点准确度、可信度反而不如“他批评”。对“自批评”的理解、评价,不可完全“唯文本”,作者说出的未必是真实的,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自批评”往往两极思维,二元对立,过分自赞或自谦,极端化评价。优点与缺点常相伴而生,“自批评”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皆应认真总结。
    “自批评”是整个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批评”各占清代词学“半壁江山”,只是“自批评”领域较窄,比重较小。我们应在清代词学整体中考察“自批评”,同时应重视其“个性”特色,切忌孤立评价。不少“他批评”是在“自批评”基础上展开的,是“衍生批评”,我们不自觉的错误是轻视甚至忽视“自批评”,而拔高“他批评”的价值,有的因不知有“自批评”存在,有的是观念上的问题。对历史“当事人”的自我评价,我们应具“了解之同情”,充分“体认”,给予起码的尊重。自批评“缺席”的词学史,是残缺、片面的词学史,有必要作学理上的深刻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