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10)


    根据王希杰(2004),所谓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比如,例(35)b强调了消费者不愿购买中国瓷器的原因在于其本身。从这种句式变换关系上,也可以反映出“谁”类反问句中包含着隐性否定意义。当然,有的陈述性的“撇除”式表达也可以变换为“谁”类反问句。例如:
    (37)a.我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上,不怨下,就怨我自己没有真主意,明白得太晚……(蒋子龙《燕赵悲歌》)(转引自王希杰2004)
    →b.……我能怨谁呢?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陈述性的“撇除”语句是一种欲擒故纵、迂回曲折的表达形式,而特殊的“谁”类反问句是一种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表达形式;并且,后者比前者语气更加强烈,更加不容置疑。
    上文提到,特殊的“谁”类反问句可以用来解释相关的原因,并且带有自我抱怨、自我调侃、自我解嘲或无可奈何等特殊的语用含义。比如,例(31)就解释了自己吃亏的原因(年龄小),带有自我埋怨等含义;例(32)解释了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的原因,带有自我调侃、实属无奈等含义。问题是,听话人是怎样获得这样的语义解释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多级变换,再回溯反推分析,来获得这种特殊反问句的语义解释机制。比如,例(31)和例(32)可以进行下列词项替代变换:
    (31)a.谁让我小呢?
    →b.谁让你小呢?
    →c.谁让你干的呢?
    (32)a.谁让咱是书记呢?
    →b.谁让你是书记呢?
    →c.谁让你骂刘书记的呢?
    在(b)和(c)中,“谁”的意义可以识解为“没有谁[=某些个人]”。反问句式不但允准了否定极项“谁”,并且把“谁”的意义推动和模塑为否定性陈述意义“没有人”。这样,先拿例(31)c来说,既然“没有人让你干”,那么是“你自己(自愿、自作主张)干的”,于是就“怨不得别人”。把这种意义推导和识解程式回溯推广到例(31)b上,那么“没人让你小”,就是“你自己小”,既然是“你自己(天生、无法选择)年轻、辈分低”,那么根据一般的社会惯例,你年轻人、资历浅的人多干少得等就怨不得别人了,即使吃亏了也只能认命。再将这种意义推导和识解程式回溯推广到例(31)a上,找出它们的差别:在例(31)c和例(31)b中,是说话人对别人(“你”)教训、斥责、耍横;而在例(31)a中,是说话人对自己(“我”),所以就只能是自怨自艾、自我责怪、自我埋怨了。再比如例(32)c,既然“没人让你骂刘书记”,那么是“你自己(目无领导、自以为是、任性妄为)骂的”,于是就“怨不得别人,只能自己扛着”。把这种意义推导和识解程式回溯推广到例(32)b上,那么“没人让你是书记”,就是“你自己要做书记”,既然是“你自己要做这个书记”,那么根据现在的社会责任分工和管理体制,你做书记就应该负起书记的责任,尽职尽责,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即使很难当也只能硬撑着当下去。进而再回溯推广到例(32)a上,找出它们的差别:例(32)c和例(32)b是说话人对别人教训、斥责,而在例(32)a中是说话人对自己一方(“咱”),所以只能是无可奈何、自我调侃、自我解嘲了。
    通过这种变换、回溯和反推分析,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像例(31)-(34)这样特殊反问句的语义表达特点的形成机制;特别是明白:这种反问句跟其他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