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

“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
黄河清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大圜在上,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和地的一种理解。
    《汉大》“地方”条(2,1019):《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地方”这词原意就是说地是方的。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人这才知道,地不是一个方形的平面,而是一个球形。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地为球形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1602年,利玛窦在李之藻的帮助下,在北京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全图分六幅)[1]。在《坤舆万国全图》的最右侧,利玛窦有一篇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全图的说明开篇。在文章的开头,利玛窦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利玛窦在这里不但指出地是球形的,而且他还创造了“天球”这词。“天球”在汉语中原指一种色如天形如球的玉石(见《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432页,“天球”条),而利玛窦所用的“天球”显然是指天文学上的天球,与汉语原有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因此,利玛窦的“天球”是一个新词。
    在《坤舆万国全图》的左上角,利玛窦还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题目为“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在这个题目中便见“地球”这词,这是汉语中“地球”的始见例证。利玛窦在这篇文字中说明了地球与银河系中几大行星的距离,以及地球与这些行星大小的比例。日本学者荒川清秀认为,利玛窦的这个“地球”是根据“天球”的结构创造的。[2]
    后来,邓玉函(Johann Schreck,瑞士人)和王徵在《奇器图说》(1634年)中也使用了“地球”这词:“每圆界三百六十度,所以地球圆界亦有三百六十度。”[3]1674年,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比利时人)在《坤舆图说》中也使用了“地球”:“纯土则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铁等矿是也。审此则地球之全体,相为葆合。”[4](《汉语大词典》在“地球”条下提供的例证取自19世纪中后期王韬的作品,这个例证失之偏晚。)
     “天球”、“地球”这两个词的创造,为后来“月球”、“星球”的产生提供了造词模式。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来华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笔名“爱汉者”,1803-1851)等人编有一本名叫《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刊物。该刊在道光癸巳年(1833年)八月的那一期上,有一篇题为《论日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幅“食日之图”的插图。在解释这幅插图的文字中,有这样一句:“地之身与月之身并为圆,而只其向日之半为光,那不向日之半为黑,所以图上地球与三月球,乃画一半白一半黑。”[5]这是汉语中“月球”的始见书证。句中“月球”紧接于“地球”之后,郭实腊他们可能是受了“地球”的影响而创造了“月球”这词。20多年以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编纂的《六合丛谈》(1857年)中也使用了“月球”这词:“集有商人,曰合未利,创作月球图。”[6]
    1875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和郑昌棪合译了《格致启蒙》。在该书中,有一段关于土星的论述:“土星有八月绕之,星外有光环,以远镜窥之甚为美观,距日八百七十二兆,英里计须一万七百五十九日,绕行轨道一周,盖必三十年而为土星之一岁。星之对径比地球加八倍,其星面亦有黑斑如带,每十小时三十分,自转一周与木星相似。其料质比地球愈轻,不过得木星之半,是为一与八之比。星轴斜有二十六度半,所成四季与地球仿佛。光环四围,似有三层,如第三十六图,其最外之光环对径有十六万六千英里,次层光环略小。此外二层光环十分光明,其内层光环须用大远镜窥之,方明星球正在光环中间。”[7]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星球”这词[8]。“星球”也可能是根据“地球”的结构创造的。
    综上所述,天文学中的术语“天球”、“地球”、“月球”、“星球”,可能具有同族关系:利玛窦先是创造了“天球”,接着,他依照“天球”的词语结构,又创造出“地球”这词; 而后来出现的“月球”、“星球”,可能是“天球”、“地球”这种“×球”的构词形式的继续。
    注释:
    [1]曹婉如、薄树人、郑锡煌等《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北京:《文物》,1983年第12期。
    [2]见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术用语の形成と传播——地理学用语を中心に》,东京:白帝社,1997年,第62页。
    [3]邓玉函、王徵《奇器图说》,守山阁丛书,卷一,第18页正面。
    [4]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上,收于《钦定四库全书》。
    [5]爱汉者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影印 本,第27页下栏。
    [6]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上海:墨海书馆,1857年,第15期,第7页正面。
    [7]罗斯古、司都藿等人原著,林乐知译,郑昌棪述《格致启蒙》,上海:江南制造局,1875年,卷三,第33页背面。
    [8]在《格致启蒙》这段关于土星的文字中,我们还见到了天文学意义的“光环”这词,这也是一个早期的书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