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诗经》叠音词的同源关系及其义通原理


    摘 要: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 (气势) 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 (气势) 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关键词:《诗经》;叠音词;同源词;义通;通感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傅寿彤的古韵学” (2018jd121)。
    传统词源研究,清代以来学者集中在对单音节的研究上;从音义关系看,学界对意义关系的确认,多限于认可同一感知范畴内的义同义通。现代词汇学,叠音词研究主要从词法方面关注其词性、构成方式、语法功能1,有的也涉及叠音词的意义以及意义与声音的关系2。系统地系联叠音同源词,从而发现词源的特点、组织规律,还比较少见。叠音词的词源学研究,兼及词源学和词汇学,既能补足词源学在多音词研究上的不足,也可加强叠音词在词义方面的研究;两个领域交叉,增加了新的观察角度和机会:叠音词多用来形容状貌,强调事物特征,客观上正好突出了单音词的意义特征,成为研究同源判定意义关系的可靠而宝贵的依据。叠音词的意义突出事物特征,从而弱化、打破了所形容事物的类别界限和范畴,有助于不同范畴、次范畴之间同源关系范畴的认识。取《诗经》研究叠音词的同源关系,一是材料丰富;二是鲜活语言的环境利于考证词义,诗歌反复吟颂的特点, 提供可资比较和参考的上下文;三是历代有一流的训诂学家的训诂可资利用。本文首先尝试系联《诗经》同源的叠音词,在此基础上,讨论同感知范畴内叠音词的义通,以及不同感知范畴之间叠音词的通感。从理论和方法上说,这是从义通和通感的角度证明同源关系。在尝试得到同源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同源组织结构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以及词源意义播散、发展变化的一些原理。
    判定同源关系的意义标准是“义同”“义近”,由于“意义”关系的理解有一个不同层次递进的过程,“意义”关系在同一感觉范畴内的确认较为直观,所以,目前学界对同源关系的认可,一般首先限于同一感官认知范畴内的词。如,洁净义则“清、净”(清从旁纽,耕部叠韵)系联为一组,安静义则“静、靖、竫”(从纽双声,耕部叠韵)系联为一组3。这两组分别属视觉与听觉范畴,一般都认可。但进一步将两个范畴的两组系联的做法,则需要上升到通感的理论层面来探讨。故本文先分别在各认知范畴内系联同源词,为初度即一度系联;然后讨论同一范畴内,一度系联得到的同源词组之间的义通;最后再讨论不同范畴之间叠音词的通感4。
    一、各感知范畴的同源词
    1.1视觉范畴的同源词
    依对《诗经》叠音词系联结果,视觉范畴的词表现为分属四个次范畴的状貌:数量、光亮、长宽高(概为“长度”)和状态(表气势),所以,在次范畴上可分别归为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四类5。各次范畴下,依古音和义类的标准,分列可系联的各组同源词6。
    1.1.1形容量度
    (1) “盛”义
    以下各组的系联和讨论,先列系联的叠音同源词,词后括号内注明其古声纽和古韵部;叠音词下列举例句,例句后括号内注出篇名;词和例句之下,举古人训诂作为意义关系证明。必要时稍加音或义的关系的说明。
    A.叠音词:猗猗 (影纽歌部,例称“影歌”) 、蔼蔼(影歌)、依依(影微)
    例句:绿竹猗猗(《淇奥》),蔼蔼王多吉士(《卷阿》),杨柳依依(《采薇》)
    按,《淇奥》传:“猗猗,美盛貌。”《卷阿》传:“蔼蔼犹济济。”《集传》:“蔼蔼,众多也。”《采薇》“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相对,依依形容杨柳之盛,霏霏形容雨雪之盛。
    B.麌麌(疑鱼)、噳噳(疑鱼)
    麀鹿麌麌(《吉日》),麀鹿噳噳(《韩奕》)
    《吉日》传:“麌麌,众多也”。《韩奕》传:“噳噳然众也。”
    C.简简(见元)、涣涣(晓元)
    降福简简(《执競》),溱与洧方涣涣兮(《溱洧》)
    《执競》传:“简简,大也。”
    D.唪唪(帮东)、菶菶(帮东)、蓬蓬(帮东)、芃芃(並侵)
    瓜瓞唪唪(《生民》),菶菶萋萋(《卷阿》),其叶蓬蓬(《采菽》),芃芃其麦(《载驰》),芃芃黍苗(《黍苗》),芃芃棫樸(《棫樸》)
    《生民》传:“唪唪然多实也。”《卷阿》笺:“菶菶萋萋,喻君徳盛也。”《采菽》传:“蓬蓬,盛貌。”《载驰》传:“麦芃芃然方盛长。”《黍苗》传:“芃芃,长大貌。”《棫樸》传:“芃芃,木盛貌。”按,芃字从凡声,凡声字古音在侵部,但《载驰音义》“芃,薄红反”,谓诗已读入东部。
    E.镳镳(帮宵)、儦儦(帮宵)、瀌瀌(帮宵)、浮浮(並幽)
    朱幩镳镳(《硕人》),行人儦儦(《载驱》),雨雪瀌瀌(《角弓》),雨雪浮浮(《角弓》),江汉浮浮(《江汉》)
    《硕人》传:“镳镳,盛貌。”《载驱》传:“儦儦,众貌。”《角弓》笺:“雨雪之盛瀌瀌然。”《角弓》传:“浮浮犹瀌瀌也。”《江汉》传:“浮浮,众强貌。”笺:“江汉之水合而东流浮浮然。”
    F.肺肺(滂月)、旆旆(並月)、淠淠(滂质)、茀茀(滂物)
    其叶肺肺(《东门之杨》),荏菽旆旆(《生民》),萑苇淠淠(《小弁》),临衝茀茀(《皇矣》)
    《东门之杨》传:“肺肺犹牂牂也。”(“牂牂然盛貌。”)《生民》传:“旆旆然长也。”正义:“旆旆、穟穟、幪幪皆言生长茂盛之貌。”《小弁》传:“淠淠,众也。”《皇矣》传:“茀茀,强盛也。”按,肺肺犹沛沛,茀茀犹勃勃。
    G.霏霏(滂微)、雰雰(滂文)
    雨雪霏霏(《采薇》),雨雪雰雰(《信南山》)
    (2) “满”义
    A.瀰瀰(明脂)、浼浼(明文)
    河水瀰瀰(《新台》),河水浼浼(《新台》)
    《新台》传:“瀰瀰,盛貌。”按,浼浼与瀰瀰词义反复,《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传:“沔,水流滿也。”浼、沔音义同。
    (3) “遍布”义
    A.莫莫(明铎)、茫茫(明阳)、芒芒(明阳)
    维叶莫莫(《葛覃》),莫莫葛藟(《旱麓》),宅殷土茫茫(《玄鸟》),洪水芒芒(《长发》)
    《葛覃》传:“莫莫,成就之貌。”谓长成之盛貌。《旱麓》传:“莫莫,施貌。”《玄鸟》传:“茫茫,大貌。”按,“洪水芒芒”即“洪水茫茫”。
    (4) “反复、往来”义
    A.騤騤 (群脂) 、偕偕 (见脂)
    四牡騤騤 (《采薇》、《桑柔》) , 偕偕士子(《北山》)
    《采薇》传:“騤騤, 强也。”《桑柔》传:“騤騤,不息也。”按,《采薇》戍役征夫久在外不得归之歌,“不遑启居,狁之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故“騤騤”为往返之义,与《桑柔》同,谓往返不息。《北山》传:“偕偕,强壮貌。”按,此诗三章云“四牡彭彭,王事傍傍”,传:“彭彭然不得息,傍傍然不得已”,则“偕偕士子”为“士子朝夕从事”(笺云)义,偕偕即往返不息义。
    B.彭彭(帮阳)、傍傍(帮阳)
    四牡彭彭(《北山》),王事傍傍(《北山》)
    《北山》传:“彭彭然不得息,傍傍然不得已。”按,彭彭等有盛义,但这个声音同时有来往反复不止义,如彷徨的彷。本文此处同意毛传,上举诗章即用此义。
    C.騑騑、翩翩、幡幡、板板
    四牡騑騑(《四牡》、《车辖》),翩翩者鵻(《四牡》、《南有嘉鱼》),缉缉翩翩(《巷伯》)捷捷幡幡(《巷伯》),上帝板板(《板》)
    《四牡》传:“騑騑,行不止之貌。”又,此诗三章云:“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则翩翩为鸟来回飞不息貌,以喻戍役者行役往返不息。《巷伯》传:“翩翩,往来貌”,“幡幡犹翩翩也”。《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话不然,为犹不远。”传:“板板犹反反。”按,反反即翻翻,反复无定,故曰“出话不然”。
    1.1.2形容长度7
    (5) “长远”义
    A.緜緜(明元)、靡靡(明歌)
    緜緜葛藟(《葛藟》),緜緜瓜瓞(《緜》),行迈靡靡(《黍离》)
    《葛藟》传:“緜緜,长不绝之貌。”《緜》传:“緜緜,不绝貌。”《黍离》传:“靡靡犹迟迟也。”按,《采薇》:“行道迟迟。”传:“迟迟,长远也。”
    (6) “高”义
    A.骄骄(见宵)、翘翘(群宵)、敖敖(疑宵)
    维莠骄骄(《甫田》),翘翘错薪(《汉广》),予室翘翘(《鸱鴞》),硕人敖敖(《硕人》)
    《鸱鴞》传:“翘翘,危也。”按,在高故有危义8。《硕人》传:“敖敖,长貌。”指其身高。
    B.俣俣(疑鱼)、卬卬(疑阳)
    硕人俣俣(《简兮》),顒顒卬卬(《卷阿》)
    《简兮》传:“俣俣,容貌大也。”《卷阿》笺:“志气则卬卬然髙朗如玉之圭璋也。”
    1.1.3形容光度
    (7) “明亮、白色”义
    A.杲杲 (见宵) 、皎皎 (见宵) 、翯翯 (匣药) 、皓皓 (匣觉)
    杲杲出日 (《伯兮》) , 皎皎白驹 (《白驹》) , 白鸟翯翯 (《灵台》) , 白石皓皓 (《扬之水》)
    《伯兮》传:“杲杲然日复出矣。”则杲杲是形容日出光明貌。皎皎白驹, 白鸟翯翯, 白石皓皓, 所形容之物为白色, 则皎皎、翯翯、皓皓为形容色泽之白, 其义即见于诗句, 与“白”字意义互见。
    B.显显 (晓元) 、鞙鞙 (匣元)
    显显令德 (《假乐》) , 鞙鞙佩璲 (《大东》)
    《假乐》笺:“显, 光也。”《大东》传:“鞙鞙, 玉貌。”笺:“鞙鞙然……徒美其佩而无其德。”按, 诗下二句云:“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传:“有光而无所明。”后二句是以天河“有光而无所明”, 喻西人之子有“居其官职 (而) 非其才之所长”, 可知“鞙鞙”对应“汉 (亦有光) ”, 表示光洁显显之义。
    C.煌煌 (匣阳) 、皇皇 (匣阳)
    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 、檀车煌煌 (《大明》) 、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 、穆穆皇皇 (《假乐》)
    《大明》传:“煌煌, 明也。”《皇皇者华》传:“皇皇犹煌煌也。”《假乐》笺:“成王行显显之令德。”按, 《假乐》“皇皇”形容天子令德, 可与同诗首章“显显令德”相发明。又, 德是抽象的, 所以“皇皇”形容其光明, 属比喻。
    D.央央 (影阳) 、英英 (影阳)
    旂旐央央 (《出车》) , 白旆央央 (《六月》) , 英英白云 (《白华》)
    《出车》《六月》传皆曰:“央央, 鲜明也。”
    1.1.4形容状态
    状态范畴的叠音词, 《诗经》中多形容气势9。形容气势和形容数量, 都可以有“盛大”义, 气势较为抽象, 其义是从数量义引申的, 中间界限有时难以分别。本文操作上, 相对有具体的量可视的, 归诸数量, 如形容水之盛大;较为抽象的, 归诸气势, 如形容人之精神面貌。
    (8) “广大、强大、显盛”义
    A.洸洸 (见阳) 、皇皇 (匣阳)
    武夫洸洸 (《江汉》) , 烝烝皇皇 (《泮水》) , 皇皇后帝 (《閟宫》)
    《江汉》传:“洸洸, 武貌。”《泮水》传:“烝烝, 厚也;皇皇, 美也。”按, 谓盛之美。集传:“烝烝皇皇, 盛也。”
    B.赳赳 (见幽) 、蹻蹻 (1群药, 2见宵10) 、矫矫 (见宵)
    赳赳武夫 (《兔罝》) , 小子蹻蹻 (《板》) , 四牡蹻蹻 (《崧高》) , 其马蹻蹻 (《泮水》) , 蹻蹻王之造 (《酌》) , 矫矫虎臣 (《泮水》)
    《板》传:“蹻蹻, 骄貌。”《崧高》传:“蹻蹻, 壮貌。”《酌》传:“蹻蹻, 武貌。”
    《板》虐、谑、蹻为韵, 押入声, 故《音义》蹻其略反。《崧高》藐、蹻、濯为韵, 《音义》藐亡角反, 蹻其略反。《泮水》藻、蹻、蹻、昭为韵, 押平声, 《音义》蹻居表反。《酌音义》蹻亦居表反。
    C.桓桓(匣元)、闲闲(匣元)
    桓桓武王(《桓》),临冲闲闲 (《皇矣》)
    《桓》笺:“我桓桓有威武之武王。”《皇矣》传:“闲闲,动摇也。”按,此诗“临冲闲闲,崇墉言言”与“临冲茀茀,崇墉仡仡”反复,传:“茀茀,强盛也”,则闲闲意义相同,也是强盛义。
    D.哙哙(溪月)、哕哕(晓月)
    哙哙其正(《斯干》),哕哕其冥(《斯干》)
    笺:“哙哙犹快快也。”谓正面向阳之处明快。集传:“哙哙, 深广之貌。冥,奥窔之间也。”按,此章“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后二句解者意见多歧。综上举郑玄、朱熹二训,四句当是描写宫寝之正、高、广、深:平正的前庭,高直的柱楹,宽广的正面,深广的内间。
    E.彭彭 (帮阳) 、旁旁 (帮阳) 、庞庞 (並东)
    出车彭彭(《出车》),驷騵彭彭(《大明》),四牡彭彭(《烝民》),百两彭彭(《韩奕》)以车彭彭(《駉》),驷介旁旁(《清人》),四牡庞庞(《车攻》)
    《车攻》“四牡庞庞”,犹《烝民》之“四牡彭彭”。
    (9)“孤独”义
    A.居居(见鱼)、踽踽(见鱼)
    自我人居居(《羔裘》),独行踽踽 (《杕杜》)
    《羔裘》传:“居居,怀恶不相亲比之貎。”《杕杜》传:“踽踽,无所亲也。”按,居、踽、孤、寡双声叠韵。
    B.瞏瞏(群耕)、蜎蜎(群11元)
    独行瞏瞏(《杕杜》),蜎蜎者蠋(《东山》)
    《杕杜》传:“睘睘,无所依也。”《东山》笺:“蠋蜎蜎然特行久处桑野。”
    1.2听觉范畴的同源词
    1.2.1形容自然界声音
    依一般对词义研究的区别,首先分别自然界声音与人类社会活动声音二类。
    (1) 风雷雨水羽虫不息之声
    A.活活(见月)、濊濊(晓月)、翽翽(晓月)、嘒嘒(晓月)、虺虺(晓微)、湝湝(匣脂)
    北流活活(《硕人》),施罛濊濊(《硕人》),翽翽其羽(《卷阿》),鸣蜩嘒嘒(《小弁》),虺虺其雷(《终风》),淮水湝湝(《鼓钟》)
    按,就其肖声而言,“北流活活”即北流声哗哗(《音义》“活,古阔反,又如字”),犹《鼓钟》之“淮水湝湝”;“施罛濊濊”即撒网声哗哗,“虺虺其雷”即呼呼的雷声。《卷阿》传:“翽翽,众多也。”笺:“翽翽,羽聲声也”,即羽翼飞张时呼呼的风声。但就其意义而言,这些叠音词都表示声音所代表事物运动反复回旋、不终止的意义。《诗经》的象声词,所像之音既肖于客观,也往往寄含主观意义,往往谐有所用的词的意义。比如,水流声“活活”(转音为“涓涓”,《荀子·法行》:“《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今《诗》未见),既肖客观上“哗哗”之声,又含有“活”字反复运动不息的意义。同是鸟声,“关关”、“喈喈”则取其一往一来之和,“嘤嘤”则取其相呼求,“雝雝”则取其相聚之和…… (这个问题需要专文讨论) 。
    (2) 鸟哀鸣声
    A.哓哓(晓宵)、嗸嗸(疑宵)、交交(见宵)、膠膠(见幽)
    予维音哓哓(《鴟鴞》),哀鸣嗸嗸(《鸿雁》),交交黄鸟(《黄鸟》),交交桑扈(《小宛》、《桑扈》),鸡鸣膠膠(《风雨》)
    《黄鸟》《小宛》传皆训“交交,小貌”,《桑扈》传则曰“交交,飞往来貌”。按,“交交”当是鸟鸣声,《黄鸟》之“交交”,哀三良;《小宛》:“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獄。握粟出卜,自何能穀?”也有哀意。《墓门》:“有鸮萃止。”传:“鸮, 恶声之鸟也。”鸮之名盖取其自鸣(名、鸣双声叠韵),哓是哀声,鸮是恶声,可相比较。又,《风雨》各章首句云:“风雨凄凄”、“风雨萧萧”、“风雨如晦”,这样极力描写凄哀的气候,鸡鸣声所含只能是哀义。
    (3) 鸟兽相呼求声
    A.呦呦(影幽) 、喓喓 (影宵)
    呦呦鹿鸣(《鹿鸣》),喓喓草虫(《草虫》、《出车》)
    《鹿鸣》传:“呦呦然鸣而相呼。”《草虫》云:“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降。”《出车》云:“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则喓喓以虫鸣兴比淑女对君子的呼声。
    B.关关(见元)、喈喈(见脂)
    关关雎鸠(《关雎》),其鸣喈喈(《葛覃》),鸡鸣喈喈(《风雨》),仓庚喈喈(《出车》)
    《关雎》传:“关关,和也声。”按即鸟一来一往相和之声,关、和对转,“关关”既肖其声,亦取“关”往来相和义。《葛覃》传:“喈喈,和声之远闻也。”按,喈、谐音近,和、谐音近。《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则以鸡鸣相和之声兴比男女相和谐之意。《出车》又云:“薄言还归”,是以仓庚喈喈兴比征夫与室家音声相传之意。仓庚为候鸟,征人在外已久,以候鸟之鸣见时令已至,征人当归。
    (4) 拍击声
    A.发发(帮月)、茷茷(並月)、弗弗(帮物)、淠淠(滂质)
    飘风发发(《蓼莪》、《四月》),鱣鲔发发(《硕人》) ,其旂茷茷(《泮水》),飘风弗弗(《蓼莪》),其旂淠淠(《采菽》)
    《四月》传:“发发, 疾貌。”按,“飘风发发”即“飘风叭叭”,声厉则是风疾,飘有疾义,故《毛传》训“疾貌”。然疾之貌实不可见,而其声可闻。《蓼莪》传:“弗弗犹发发”,隔章稍变音律以反复咏叹,《诗经》此类众多。《硕人》传:“发发,盛貌。”按,“鱣鲔发发”谓网中之鱼以尾巴蹦跳声叭叭,亦以响声见其众盛。《泮水》传:“茷茷,言有法度也。”集传:“茷茷,飞扬也。”按,谓旗飞扬之声叭叭。“其旂茷茷,鸾声噦噦”,两句皆肖其声。《采菽》“其旂淠淠,鸾声嘒嘒”,与《泮水》语同。
    1.2.2形容社会活动声音
    (5) 叫嚣声
    A.嚣嚣 (晓宵) 、仇仇 (群幽)
    听我嚣嚣(《板》),选徒嚣嚣(《车攻》),谗口嚣嚣(《十月之交》),执我仇仇(《正月》)
    《正月》传:“仇仇犹謷謷也。”
    (6) 相和谐、往返不息声
    A.喈喈 (见脂) 、嘒嘒 (晓月) 、哕哕 (晓月)
    鼓钟喈喈(《鼓钟》) ,八鸾喈喈(《烝民》),嘒嘒管声(《那》),鸾声嘒嘒(《采菽》),鸾声哕哕(《庭燎》、《泮水》)
    《那》传:“嘒嘒然和也。”嘒、哕与和月歌对转。按,《那》诗云:“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可知鼓声、管声皆肖和谐之音。
    B.渊渊 (影真) 、咽咽 (影真)
    伐鼓渊渊(《采芑》),鞉鼓渊渊(《那》),鼓咽咽(《有駜》)
    按,《殷其雷》传:“殷,雷声也。”渊渊、咽咽、殷殷声相近,故《有駜音义》:“咽本又作鼝,同。音乌玄反,又於巾反。”乌玄反即读渊,於巾反读咽、殷。本组形容声音反复不止息。
    C.坎坎 (溪谈) 、钦钦 (溪谈) 、槛槛 (匣谈)
    坎坎伐檀(辐、轮)兮(《伐檀》),坎坎鼓我(《伐木》),鼓钟钦钦(《鼓钟》),大车槛槛(《大车》)
    物有不同,而其声同,是由于皆取意于和协。肖声中有义。《伐木》谓“兄弟无远”,笺训有“丁丁嘤嘤,相切直也”,集传于“伐木许许”谓“众力合力之声”,是其诗意在朋友兄弟相和协。《鼓钟》颂“淑人君子,其德不回”,则“钦钦”是相合之声。《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敢”,“穀则异室, 死则同穴”, 也是男女和协之意。
    1.3触觉范畴的同源词
    (1) 勉力义
    A.緜緜(明元)、亹亹(明文)、勉勉(明文)
    緜緜其麃(《载芟》),亹亹文王(《文王》),亹亹申伯(《崧高》) ,勉勉我王(《棫樸》)
    《载芟》正义:“緜緜然用其力麃芸之。”(麃《说文》作穮,“耨锄田也。”)《文王》传、《崧高》笺皆云:“亹亹,勉也。”
    除了以上视、听、触三范畴,味嗅范畴的叠音词,不能自系联成组,将在第二、三部分与视、听范畴的词系联并讨论。
    1.4心智范畴同源词
    形容心智的词,首先直接取自形容客观事物的词,其间本来是没有界限的,可视为同一个词,以所形容对象的不同而分别为不同的义项。如,雝雝,本指鸟和鸣声,比喻引申指人臣内部和协。这些义未独立,没有新造字,但用于心智范畴的义项,是我们讨论心智范畴同源词的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字形上的联系,帮助证明了感官范畴与心智范畴之间的词义联系,这是通感的内容之一。也有一部分词,比喻义独立了,离本来的意义较远,甚至文字也有了区别,就算是不同的词了。如,慇慇,本作殷殷,字亦作隐,《说文》:“慇,痛也。”就算独立为新词了。
    1.4.1形容心情
    (1) “忧盛”义
    A.殷殷(影文)、慇慇(影文)
    忧心殷殷(《北门》),忧心慇慇(《正月》、《桑柔》)
    (2) “孤寂”义
    A.嬛嬛(群耕)、惸惸 (群耕12) 、耿耿 (见耕) 、京京 (见阳)
    嬛嬛在疚(《闵予小子》),忧心惸惸 (《正月》) , 耿耿不寐 (《柏舟》) , 忧心京京 (《正月》)
    《柏舟》传:“耿耿犹儆儆也。”按, 此诗既云“我心非鉴, 不可以茹。亦有兄弟, 不可以据”, 又曰:“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是言君子不群于小人, 故耿耿形容其孤独之心。“耿介”一语, 亦是独义。《正月》首章云:“念我独兮, 忧心京京”, 则京京亦形容其心中孤独之忧, 与“忧心惸惸”同义。
    (3) “宽闲”义
    A.闲闲(匣元)、管管(见元)
    桑者闲闲兮(《十亩之间》),靡圣管管(《板》)
    《十亩之间》传:“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集传:“闲闲,往来者自得之貌。”《板》传:“管管无所依系。”笺:“管管然以心自恣。”按,管、宽叠韵,见溪旁纽。管、阔对转。
    二、叠音同源词的义通
    在前一部分一度系联的基础上,本部分进行同一范畴内同源词的再度系联。因为感知的相通,不同的意义,可以相通。这种相通多与客观事实和规律一致,前儒于此多有发明, 如,王念孙谓“凡张与大同义”(《广雅疏证》卷一“张也”条),“远与大同义”(卷一“远也”条)之类13。
    2.1视觉范畴内词义的相通
    视觉范畴内,上面分为四个部分:形容量度、光度、数量和状态。下文讨论此四部分之间叠音词的义通。
    2.1.1量度、光度、长度之间的义通
    光亮有其程度,光亮程度与长度、数量的程度,在感觉上是相通的。明曰炤炤,犹远曰迢迢。明曰赫赫,大亦曰赫赫。高曰京,又曰桹,犹亮色曰光,又曰朗,京光、桹朗,双声叠韵。高曰上,又曰尚,明曰彰,上、尚、彰音近。广大曰普,又曰溥,亮色曰白,又曰霸。普溥、白霸,亦双声叠韵。(霸,月初生其色白。)明谓之炳炳,广谓之滂滂,炳炳、滂滂古音同。大谓之皇皇,又谓之旷旷(《广雅》),明亦谓之旷旷,又谓之煌煌;广大曰浩浩,又曰荡荡,犹明白曰皓皓,又曰阳阳。浩浩、皓皓,荡荡、阳阳,各双声叠韵。……如此之类,遽数之不能终其物。其意义相通的道理显然。
    本部分按古音关系,列其义通的叠音词。为比较得清晰,新系联的叠音词依例加注古音,其例句次于所比较的若干组词之下。
    A.影纽阳部
    深广(量度):泱泱 (影阳)
    明亮(光度) :央央、英英
    维水泱泱(《瞻彼洛矣》)
    按,央央、英英,属于光度范畴的意义,前文系联并讨论,此处列出以比较。《瞻彼洛矣》传:“泱泱,深广貌。”泱泱,属于量度范畴14。按,鲜明谓之央央、英英,即取颜色明亮艳盛义(明、亮、艳本皆是盛义),如,《出车》:“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彭彭是车之盛,央央是由颜色鲜明表现的旗幡之盛。
    B.见组宵部15
    广大(量度):浩浩(匣觉)
    明亮、白色(光度):杲杲、翯翯、皎皎、皓皓
    高(长度):骄骄、翘翘、敖敖
    浩浩昊天(《雨无正》)
    C.见组元部
    广大(量度):简简、涣涣
    明亮(光度):显显、鞙鞙
    D.疑纽鱼部
    众盛(量度):麌麌、噳噳
    高(长度):俣俣、卬卬
    E帮组文元部
    众盛(量度):霏霏、雰雰
    反复、往来(量度):騑騑、翩翩、幡幡、板板
    F.明纽阳部
    遍布(量度):茫茫、芒芒
    明亮(光度):明明(明阳)
    明明上天(《小明》),明明在下(《大明》),在公明明(《有駜》),明明鲁侯(《泮水》)
    G.明纽元部
    盛满(量度):瀰瀰、浼浼
    众盛(量度):濔濔(明脂)
    长远(长度):緜緜、靡靡
    垂辔濔濔(《载驱》)
    《载驱》传:“濔濔, 众也。”
    2.1.2量度、光度、长度三者与状态范畴之间的意义相通
    为避免重复,上面(2.1.1)系联过的量度、光度、长度三者义通的叠音词,此部分与状态范畴的词系联时,依量、光、长之次,只取三者中最前的一组为代表。
    A.见组阳部
    明亮(光度):煌煌、皇皇
    威武(状态):洸洸、皇皇
    气势、状态是以具体的形体和数量表现的。其形高大则其势威武,故广大谓之洋洋(《大明》“牧野洋洋”),威武谓之洋洋(《閟宫》“万舞洋洋”传:“洋洋,众多也”);大谓之赫赫,威盛亦谓之赫赫。
    B.见组鱼部
    广大(量度) :渠渠(群鱼)
    强盛(状态) :祛祛(溪鱼)
    孤独(状态) :居居、踽踽
    以车祛祛(《駉》)
    夏屋渠渠(《权輿》)
    《权輿》传:“夏,大也。”夏屋(厦)即大屋,《集传》:“渠渠,深广貌。”《駉》传:“祛祛,强健也。”谓马就车则强健气盛。居居、踽踽形容孤独,而孤、独本有大义。
    C.见组宵部
    高(长度):骄骄、翘翘、敖敖
    威武(状态):蹻蹻、矫矫、赳赳
    D.见组元部
    明亮(光度):显显、鞙鞙
    大(状态):桓桓、闲闲
    E.见组脂部
    反复、往返(量度):騤騤、偕偕
    强盛(状态):騤騤
    四牡騤騤(《六月、《烝民》)
    《烝民传:“騤騤犹彭彭也。”
    F.帮组阳部
    众盛(量度):彭彭(帮阳)
    强盛(状态):彭彭、庞庞
    行人彭彭(《载驱》)
    《载驱》传:“彭彭,多貌。”
    G.帮组宵部
    众盛(量度):儦儦、儦儦、瀌瀌、浮浮
    威武(状态):麃麃(帮宵)
    驷介麃麃(《清人》)
    《清人》传:“麃麃, 武貌。”
    上面二度系联的视觉范畴内四个子范畴义通的叠音词表之如下:
    表1 量度、光度、长度、状态范畴之间义通叠音词 (//后为二度系联的词)
    
    据上表,量度子范畴的词比其他次范畴要明显的多。(此问题后面讨论)
    2.2听觉范畴内词义的相通
    自然界与社会,声音千变,各不相同,而人类感受认知,则因其相近而予以相类与相仿16。音声归类与模仿,往往依语言的音声,所以,人类听到而用词音模仿的音声,本有意义在焉。故音声相近而意义相通。
    (1)鸟哀鸣声与人叫嚣声相仿
    A.见组宵部
    鸟声:哓哓、嗸嗸、交交、膠膠
    人声:嚣嚣、仇仇
    《正月》传:“仇仇犹謷謷。”《板》传亦曰:“嚣嚣犹謷謷。”鸟鸣曰哓哓,又曰嗸嗸,人吼亦曰嚣嚣,又曰謷謷。凡叫声,禽曰交,兽曰嚎,人曰叫,声相类,义相近,均是高声而感情强烈。
    (2)鸟相和声与音乐和谐声相仿
    A.影纽东部
    鸟声:雝雝(影东)
    和鸾声:雝雝(影东)
    雝雝鸣雁(《匏有苦叶》),雝雝喈喈(《卷阿》,和鸾雝雝 (《蓼萧》)
    《左传·桓公二年》:“鍚、鸾、和、铃,昭其声也。”是雝雝形容鸾、铃相应和之声。鸟之和鸣,与人事之和谐,自然与社会之间,相互比喻,故《卷阿》笺:“雝雝喈喈,喻臣民和谐。”
    B.见组元月脂部
    鸟声:关关、喈喈
    乐声:喈喈、嘒嘒、哕哕
    鸟声关关,鸡鸣喈喈,都是一来一往相和之鸣;钟声、鸾声、管声,象声词也都是取众声合奏相和。
    (3) 虫飞声与劳动声相仿
    A.见组蒸部
    虫飞声:薨薨(晓蒸)
    筑墙声:薨薨(晓蒸)
    虫飞薨薨(《鸡鸣》),度之薨薨(《緜》)
    《緜》集传:“薨薨,众声也。”按,声之众亦是人之众,诗意在于众人用力协和。
    本部分自然界鸟虫声与人类活动声叠音词系联如下:
    表2 鸟虫鸣飞声与人类活动声象声叠音词表
    
    三、叠音同源词的通感
    通感这个概念最初从理论上提出应是钱钟书17。但在实践中,至晚清人已经在训释中大量沟通不同感官之间词义的相通18。王念孙在疏证《广雅》时多打通各感觉范畴,如:“美从大,与大同意”19,“凡小与好义相近”20,“《说文》‘嫢,媞也。秦晋谓细要曰嫢’,皆好之义也”21,“凡好与柔义相近”22。大、小、细属视觉范畴的意义,柔属触觉范畴,美、好则属心智范畴,而谓之同意、相近。
    3.1视与听的通感
    视、听两范畴通感词,同源关系系联如下:
    A.明亮(视):央央、英英
    洪声(听):央央
    和铃央央(《载见》)
    B.明亮(视):煌煌、皇皇
    洪声(听):喤喤 (匣阳)
    钟鼓喤喤(《执競》),喤喤厥声(《有瞽》),其泣喤喤(《斯干》)
    C.明亮(视):杲杲、皎皎、翯翯、皓皓
    高声(听):哓哓、嗸嗸、交交、膠膠//嚣嚣、仇仇
    D.深广(视):哙哙、哕哕
    运动不息声(听):活活、濊濊、哕哕、嘒嘒、湝湝、虺虺23
    E.反复、不止息(视):騤騤、偕偕
    反复往来声(听):喈喈、嘒嘒、哕哕
    F.众盛(视):唪唪、菶菶、蓬蓬、芃芃
    鼓声(听):逢逢(並东)
    鼍鼓逢逢(《灵台》)
    G.众盛(视):镳镳、儦儦、瀌瀌、浮浮
    蒸气声(听):浮浮
    烝之浮浮(《生民》)
    H.众盛(视):肺肺、旆旆、淠淠、茀茀
    拍击声(听):发发、旆旆、茷茷、弗弗、淠淠
    3.2视听与触的通感
    A.威武(视):赫赫(晓铎)
    盛听(听)、赫赫(晓铎)
    炎热(触):赫赫(晓铎)
    赫赫南仲(《出车》),赫赫师尹(《节南山》),赫赫宗周(《正月》),赫赫在上(《大明》),赫赫明明(《常武》),赫赫业业(《常武》)赫赫姜嫄(《閟宫》),//赫赫厥声(《殷武》)//赫赫炎炎(云汉)
    B.明亮(视):杲杲、皎皎、翯翯、皓皓
    炽盛(触):熇熇(晓药)
    多将熇熇(《板》)
    C.长远(视):緜緜、靡靡
    勉力(触):緜緜、亹亹、勉勉
    D.拍击声(听):冯冯(並蒸)
    有力(触):伾伾(滂之)
    削屡冯冯(《緜》),以车伾伾(《駉》)
    《緜》集传:“冯冯,墙坚声。”《駉》传:“伾伾,有力也。”按,冯冯为削屡时用力拍墙之响声,与“陾陾、薨薨、登登”一起表现众人协作用力之情境。
    3.3视与味嗅的通感
    A.明亮(视):斤斤(见文)
    香(嗅):欣欣(晓文)
    斤斤其明(《执競》)//旨酒欣欣(《凫鷖》)
    《執競》传:“斤斤,明察也。”按,诗云:“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则斤斤之明,为四方普察之明,斤斤犹均均,光和均则明。欣欣本是气息宣散和均,故馨香之味四散和均亦谓之欣欣。
    B.众盛(视):肺肺、旆旆、淠淠、茀茀
    香盛(嗅):苾苾 (並质)
    苾苾芬芬(《信南山》)
    草木勃勃四布曰茀茀,草香勃出四布曰苾苾,泉水勃发曰淠淠,《采菽》“觱沸檻泉”,觱沸即淠淠之转。其声则曰发发,《七月》“一之日觱发”,觱發即发发之转以风声之盛显示风之寒。
    C.众盛(视):霏霏、雰雰
    香盛(嗅):芬芬(滂文)
    苾苾芬芬(《信南山》),燔炙芬芬(《鳧鷖》)
    《信南山》传:“苾苾芬芬然香。”
    3.4视听与心智范畴的通感
    3.4.1 视听(状态)与心态的相通
    A.和声(听):雝雝
    和谐(心):雝雝
    雝雝在宫(《思齐》),有来雝雝(《雝》)
    B.孤独(视):瞏瞏、蜎蜎
    孤寂(心):嬛嬛、耿耿、惸惸、京京
    C.威武、强盛(视):桓桓、闲闲
    宽闲(心):闲闲、管管
    按,桓桓、闲闲是宽阔、开广,有大义,于武为强盛,于心境为宽闲,于心智为大,《庄子·齐物论》:“大智闲闲。”
    D.和均之色(视):斤斤
    和谐(心):熏熏(晓文)
    公尸来止熏熏(《凫鷖》)
    《凫鷖》传:“熏熏,和悦也。”
    3.4.2视听(量度)与心知(程度)的相通
    A.众盛(视):猗猗、蔼蔼、依依
    盛声(听):渊渊、咽咽
    盛忧(心):殷殷、慇慇
    通感叠音词同源关系如下表3:
    表3 《诗经》叠音通感同源词表
    
    四、小结及余论
    此前同源词关系判定的标准中,“义通”的概念较为模糊,“通”的界限是什么,比较不定,本文尝试以感官范畴的下位范畴之间意义的相通为标准,既明确“通”所打破的界限,更主要的是使“义通”关系得到较明晰的说明,从而其间同源的系联标准明确而施行有据。以“通感”系联同源,是从感受、感知的基本层次,来发现同源关系,这更是一种尝试。实际上,前人在实践中也有根据“义通”和“通感”发现同源关系,本文只是总结、提出理论并较为系统地进行罢了。
    从同源关系的结构和分布上,还可以归纳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范畴之间叠音词的使用比较,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视觉范畴内的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反映诗所描写对象集中于这四个子范畴;三,描写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明显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这点值得特别重视,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上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状态(气势)是量度的抽象表现,较之光和长,状态和量度关系更紧密,状态是量度的抽象体现,二者可归为广义的量度。同时,从表3各范畴词的对应看,听、触、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都与量度相通,只要听、触、味嗅出现的词,一定有量度词对应,而光度、长度不一定有词对应。这正好说明,视、听、触、味嗅的感知,是在量度上的感受。人对光度、长度的感知,就是对其量度的感知。所以,量度是感知程度的反映。
    一般认为,义通、通感,是通过比喻或映射的途径实现,但是,根据我们对词源的理解,它有更深的相通机制,是心理感受的相同,它在发生学上是共同的,而不是先感受了视象, 再映射到听、触、味、嗅。叠音同源词在量度上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证明。这是需要另外专门讨论的。
    注释
    1 匡鹏飞:《诗经·国风AA式结构的语义构成》,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磊、王超:《诗经叠音词探析》,《安徽文学》, 2009年第8期。
    2 罗邦柱:《毛诗叠音词浅说》,《学术论坛》,1981年第3期。
    3 (1)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96、1623页。
    4 (2) 受篇幅限制,本文只列举唇、牙喉音的材料。本文未能进行一度、二度系联的,也不列举。
    5 (3) 气势状态是以具体的光、长、量来体现的,虽有交叉,但较为抽象,需要别出。
    6 (4) 材料和讨论体例说明:各组次序依古音,声纽先舌根音,后唇音;韵部则先收舌根,后收舌、唇。同一组词的古音关系,双声或旁纽,叠韵或旁转对转,各词所标古音即可显示其音同音近关系,一般不加讨论;所据反切原则上依陆德明《音义》首音。各组同源词下列其例句,注其篇目,同诗之重出句不注明(如《兔罝》“赳赳武夫”出现三次,不注明)。同一句出现于不同诗篇者注明,如“喓喓草虫”(《草虫》、《出车》)。例句下引古注简要证明其意义关系,主要以《毛传》、《郑笺》为据,间引《孔疏》及朱熹《集注》,意义显然者则不出注。
    7 (5) 长度包括长、宽、高三维的长度。
    8 (6) 高是词义,危是具体语境义。《毛传》往往指出词的语境义,本文抽绎其词义,下面不再说明。
    9 (7) 1.1.1第 (4) 类“反复、往来”义,从运动数量上本文暂归入量度范畴,但从反复运动表现的抽象意义,即运动的不止息、行为的无定看,或从运动双方的相应和看,则可归入状态范畴。
    10 (8) 蹻,一音其略反,如《板》篇,一音居表反,如《酌》篇。平入对转。凡二音相近,意义相同者,例此。
    11 (9) 蜎,《音义》乌玄反,今据鲁国尧先生定,读群纽。据《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152页引。
    12 (10) 嬛、惸二字,所取声符音在元、真二部,当是音变,根据词源意义,词的本音在耕部。《毛诗音义》于惸惸、瞏瞏,嬛嬛,皆谓字又作“茕茕”。
    13 (11) 详见孙雍长:《王念孙“义通”说笺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1期:黄易青:《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第五章“上古汉语同源词的义通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4 (12) 泱泱,前面未与他词系联,此处第一次出现,则标其古音并出句例。以下仿此。
    15(13)各组古音关系,声纽上,传统之喉音晓匣及牙音见溪群,统称“见组”,影、疑二纽,单独分出。重唇之帮滂並,统称“帮组”,明纽则独称。一并在此说明。影是深喉,疑、明是次浊 (含鼻音) ,区别大于口音清浊之别及送气与否之别。
    16(14)关于象声词的语音特点和语音关系,乔秋颖有过论述,参见其《〈诗经〉拟声词研究——汉语表音词的历时研究之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关于象声词的古音读法,参考黄易青:《上古音值求证法:自然之音的感觉和模拟——兼论上古无主要元音i》,《陆宗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17 (15) 钱钟书:《通感》,《七缀集》(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8 (16)《尔雅释言》:“冥, 幼也。”郭注:“幼稺者冥昧。”冥暗属视觉范畴意义,引申为认知冥昧, 属心智范畴;幼稺属时间范畴意义(时间范畴我们归诸心知范畴)。
    19 (17) 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20 (18) 王念孙:《广雅疏证》,第90页。
    21 (19) 王念孙:《广雅疏证》,第92页。所引《说文》段注本用宋本作“秦晋谓细嫢”。
    22 (20) 王念孙:《广雅疏证》,第93页。
    23 (21) E组洪声也有反复不止息之义,可再度系联F组中听觉同源词一组,此处分别以对应视觉范畴的形态与量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