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事实的申明:体标记“在”的语用意义(9)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世界汉语教学》 郭晓麟 参加讨论

    3.1.4 揭示
    揭示是对于事实的无可辩驳的揭露和宣示。在对话语体中句首可以出现或补出“告诉你”;在叙事语体中,作者是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陈述。比如:
    (43)“你这是在犯罪,晓得吗?”
    (44)“李向南的处境您肯定还不知道,有些人在整他。”
    (45)(……她仰面跌落在地。塔倾压在她身上。)她醒了。她在做梦。
    需要揭示的往往是表象与实质不完全相符的隐性事实,如例(43)(45);也可以是与他人设想不一致的非预期性事实,如例(44)。
    事实的不同性质与其申明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我们对2种事实类型4种申明方式的使用数量进行了统计。
    
    数据显示:两类事实都以揭示为多,比例接近50%。其次是断定,占30%左右。探究与分辨在两类事实相加占20%左右。
    3.2 事实的掌控度
    事实申明的基础是言者对于事实信息的掌控。而申明的过程往往也向听者展示了言者信息掌控者的地位。不过在4种申明方式中,言者对信息的掌控程度是不同的。按其强弱排序如下:
    
    对于事实的“探究”是求申明,是对信息的弱掌控,“断定”表明信息从无到有的确立过程,信息掌控的程度为中,“揭示、分辨”则建立在言者对信息完全掌控的基础上。从用例来看,弱与中两项的“探究、断定”占43%;而强掌控的“揭示、分辨”共563例,占57%。可见,“在VP”倾向于表达言者对事实强掌控的信息。我们推测,这一特点会影响“在VP”在不同语篇中出现的比例,同时也会影响不同申明方式的出现频率。
    我们对比了两个纪念性语篇:《周恩来的最后十年》和《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周》共计8万字,出现了16例“在VP”结构,平均2个/万字;而《朱》共计1.7万字,却出现了11例,平均6.47个/万字。两个语篇中“在VP”使用频率悬殊,原因在于叙述角度的差异:《周》的作者作为周恩来的保健大夫,行文是一种仰视的角度,作者对周了解虽多,但信息强掌控者地位的展示与其身份不符,有冒犯嫌疑。而《朱》的作者作为一个现代文人,对于朱自清,虽有仰视,但更多的是从一种平行视角对其思想进行揭示和剖析。而两个语篇中“在VP”事实申明方式差异也很大,《周》有3例揭示(其中2例是对于第一人称叙述者自身行为事实的揭示),8例断定;《朱》则有9例揭示,1例断定。
    按照郭风岚(1998)的统计,“在VP”的平均使用频率为2.7个/万字,这个数字与我们的统计总数据基本相符。但某些类型的语篇用例大大高于这一数字,比如柯云路的《夜与昼》为7个/万字。这是由其语篇内容决定的:该作品“全方位展现了处在伟大而艰难的变革中的京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360百科)。“全方位展现”则需要作者对于各类事实信息较高程度的把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