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孝文化的沦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大众网 未知 参加讨论

书   名:《百孝经释评》
                      作者:陆文荣
                      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定价:35.80元 
                      书号:ISBN 978-7-5115-1425-7
                      分类:社科 国学
     
    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互优网联合出版的《百孝经释评》,是一本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顾名思义,《百孝经释评》主要对《百孝经》进行解释及评论。共分为通释篇、评说篇和附录篇三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前两部分。其中,“通释篇”主要对《百孝经》的84句经文的重点词句进行释义和阐述,不但能帮助读者通读全篇经文而且能够结合生活,由浅入深,深刻理解和领悟《百孝经》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评说篇”则是作者对“孝”的理解和感悟,围绕《百孝经》分别阐述了:《百孝经》的由来,孝与感恩,大孝之道等问题。此书是不但是对《百孝经》的版本首次进行考证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结合当今社会对“孝”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评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作者陆文荣先生早年是位成功的商人,后弃商从道,一心向道。陆先生心怀慈善,倡导孝道,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普及孝文化,历时数载的典籍搜寻、整理、校对以及释评,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时至今日方才出版发行。《百孝经释评》主要说明了当今社会的孝养理念,提倡蕴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道德”,弘扬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孝文化。还包含有很多他个人对于人生、孝道的独特看法和感悟。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孝”,从黎明百姓到天潢贵胄都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道德礼仪,也会因为遵从“孝”而倍感自豪,并会为此受到世人的尊敬和赞扬,甚至流芳百世。比如,提起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对于这些深入人心的孝子贤孙的经典故事,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二个著名的人物或者典故来。
    孝文化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中国孝道文化的经典著作《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孝是天上永恒的规律,地上不变的道理,是人民必须遵循的。经过孟子的发展,“孝”成为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五伦”的核心,成为德性的最高的表现。曾参以孝道闻名于世,他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崇尚孝道。孝道一直被看做人类全部道德情感的自然源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于首德地位,认为“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洗礼,“孝”不仅局限于家庭中的“孝顺父母”,而且和政治、经济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孝”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古人更是以孝处世,把做官不能奉公尽职、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战场上临阵脱逃都看作是不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无形中刺激了私欲的膨胀,人们之间变得自私自利、冷漠疏离。亲情不再,所有一切都带着利益化的目的和用心。许多传统美德面临着失陷的危机,孝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孝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范围越来越小,就是最基本的“孝敬父母”这一伦理思想也无法保证。随着父母遗弃幼子,子女拒绝赡养父母等一系列事件的频频出现,人们也由最初的惊为奇观、难以置信到现在的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无不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孝道文化在沦落!
    具体来说,孝道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慈”和“孝”。“慈”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仁慈和关爱。提到小孩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纯真、可爱等美好的字眼儿,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却变得丑陋且面目可憎了呢?无容置疑,这要归结为父母的教育。孩子的世界都只是一张白纸,到底该如何描绘自己的人生,他们没有方向和目标,而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可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而“孝”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尊敬。曾子曾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意思是,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陷父母于不义;最后就是能够让父母有吃有穿。可见,孝敬父母,不仅要养其老更要乐其心。面对日益年迈孤独、渴望亲情的父母,不仅仅要使他们衣食无忧,更要从精神上关怀他们,使他们甘食安居、心情愉悦。
    “孝”之所以被称为万善之手,被尊为最重要的传统礼仪,是因为孝是人生情感的底线,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最自然的亲情。如果由小及大,将爱自己的父母推及于爱天下的父母,爱国家,爱社会,爱天下,爱万事万物,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以礼相待,家与家之间就会团结友好,国与国之间就会和平共处,世界会因此会少许多战乱和纷争,就会因此而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本书通过大量感人的生活实例,以小见大、从易到难、剥茧抽丝,重新解释孝文化,赋予了孝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文化内涵。
    细细品读,重拾经典,你会发现改变的不只是你自己!
     
     


      

《百孝经释评》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向为世人所推崇。如果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上慈下孝,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家与家之间团结友好,那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将何其高也。
     《百孝经释评》主要说明了当今社会的孝养理念,提倡蕴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道德”,弘扬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孝文化,让孝心孝行落实到无数人每天的生活起居中,落实在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次探望等细微的日常关怀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