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事实的申明:体标记“在”的语用意义(7)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世界汉语教学》 郭晓麟 参加讨论

    三 事实申明的方式
    3.1 申明的方式
    事实的申明包括四种方式:探究,对于无法确认的事实,通过对听话人的询问,求得对方关于事实的回答,这是对于事实的“求申明”,是一种曲折方式的事实申明;断定,是说话人对新感知、新发现事实的直接交代;分辨,针对听话人对事实的误解,或对于事实实质的混沌不清而进行辨别,从而清楚无误地传达事实真相;揭示,说话人将对方未意识到或不知情的事实直接向对方进行告知。
    3.1.1 探究
    探究可以分为两小类:推测与追究。推测是指对不明事实进行估计,并希望就此得到对方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表达形式为是非疑问句,常见搭配词语包括:“是不是、该不会、是……吗、这是……吗、对吗”等,如例(31)。追究则是对于不明事实的追问,表达形式为特殊疑问句,常见搭配词语包括:“到底、究竟、这是”等,比如例(32)(33)。对于事实的探究往往由异常性所引发,以下三例都如此:
    (31)汪若海皱着眉头审视我,片刻,试探地说:“你在开玩笑对吗?”
    (32)“罗佳妈妈到底在想什么呢?不卑不亢,不吵不闹,太不正常了。”
    (33)“你们这是在于什么呢?”顾晓鹰看着一家人这样坐着,既感到好奇,同时也有一种局外人的尴尬。
    需要探究的往往是隐性事实。由于事实的实质是隐藏、不易感知的,难以从事实的表面推得,因而需要向对方求证。比如例(31)的性质事实,例(32)的真相事实,例(33)的宏事实。
    综上,我们可以将“探究”归结为非预期性引发的对于事实实质的求申明。回到例(1a)“你在说什么”,正是由于对方话语内容的异常引发了说话人对其意图真相事实的追究。而例(1b)的“你说什么”则只是由于未听清而希求对方对话语内容的重复,其中既不包括异常性的引发,也不包括事实实质的追究。
    疑问句形式本身当然有利于“探究”的表达,不过“探究”义却并非完全由疑问句本身所带来。我们对疑问句“你说什么?”在一定的语料范围中穷尽搜索并全面分析,发现除了例(1b)的用法外,该句还可以表达对对方所言内容真实性的疑惑。此义虽也由对方言谈内容的非预期性所引发,但不包含对事实实质的追究,比如例(34)。总之,“你说什么”与“你在说什么”两种疑问的引发分别缘于“不明所言”和“不明所以”,前者是对显性事实的疑问,后者是对隐性事实实质的追究,二者意义的差别由“在”带来。比较下面两例:
    (34)“……政府那儿都已经辟谣了,啊!往后就是太平盛世了……”
    “你说什么,老余?真的辟谣了,没事儿了?”
    (35)“鸟救不了爬虫,而爬虫永远梦想变成一只鸟。”
    “你在说什么呀,陈尘,我怎么听不明白?”沈笑有些莫名其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