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事实的申明:体标记“在”的语用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世界汉语教学》 郭晓麟 参加讨论

    二 需要申明的事实
    2.1 事实的预期度与直观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申明”是指“郑重说明”。事实的申明其实是对其真实性的强调说明,这种强调缘于对事实真实性可能存在的怀疑,而怀疑的源头则是事实的认知难度,认知难度通常来自于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偏差。对于一个事实来说,主客观的认知偏差往往存在于以下两层关系中:认知预期与事实实际、认知表象与事实实质。这两层关系对应的分别是事实的预期度与事实的直观度。
    事实的预期度是指某事实符合预期的程度。预期度高的事实因为预期与实际相一致,认知难度低,通常无需申明。预期度低的事实则相反,因为预期与实际的偏差,使得认知难度增大,通常需要特别申明。
    预期可以来自言谈双方,包括对于未然事实的意愿及对已然事实的理解。前者比如:A呼唤B,A预期B前来,而B没有前来,而是“仍在工作”,事实与预期发生了偏差。后者比如:A认为B在过去的一个小时内什么都没有干,其实B“在劈柴”,事实与预期存在一定的距离。常规状态或常规行为活动模式也可以产生预期。比如人们通常是感受不到心跳的,如果“感到心在剧烈地跳动”就是一种对常规预期的违反。再比如在商场里人们的常规行为是购物,但如果有人不购物而是“在遛狗”,也是对常规预期的违反。常规预期来自于理想认知行为模式,来自于社会规约。
    事实的直观度是指事实是否明确、直观可见。根据直观度的高低,我们可以把事实大致分为“显性事实”和“隐性事实”。显性事实通常发生在当时当下,容易感知,表象与实质一致。比如一个人正在哈哈大笑,这种行为容易感知,属于显性事实。隐性事实则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而不易感知,表象与实质通常存在一定的距离。“显性事实”和“隐性事实”关系复杂,如果把一个显性事实放在更大的环境中或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一些隐性的因素。这时候显性事实就变成了隐性事实的表象。比如一个人在哈哈大笑,而了解情况的人知道“他心里在哭泣”或“他在笑小王”。“在哭泣、在笑小王”是隐性事实的实质,而“哈哈大笑”则成为隐性事实的表象。显性事实无需申明,隐性事实则需申明,申明的可以是表象因素,也可以是实质因素,或同时申明。比如:
    (3)a.他脸上在笑,心里却很生气。
    b.他脸上笑眯眯的,心里却在生气。
    c.他脸上在笑,心里却在生气。
    预期度与直观度作为两个维度决定了事实是否需要申明③,其关系如下图:
    
    位于坐标右上部分的是高预期度、高直观度事实,通常不需要申明;而位于坐标左下部分的是低预期度、低直观度事实,在语言表达中往往需要特别申明。经过对语料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784个例句中有772个所表达的事实位于坐标左下部分。这772例可大致归为两类:非预期性事实、隐性事实。不过正如上图所示,两类事实之间存在交叉。因篇幅所限,本文暂不讨论12个例外的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