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词汇比较研究 1.4.1作品之间语言词汇比较 早期文章有晁继周《曹雪芹与高鹗语言的比较》(《中国语文》1993.3)、章一鸣《<金瓶梅词话>和<宝剑记>语言风格的差异——兼论词话写定者不是李开先》(《中国语文》1997.5)等,均对作品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具有启发意义。 后期文章可以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中国语文》2007.2)为代表。《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是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的著作,分别代表了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作者比较了两部书的“特用词语”和“同义异词”两个方面,勾勒出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言词汇的差异。汪维辉《<老乞大谤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语言研究》2011.2)则比较了朝鲜人所编的汉语教科书之间存在的语言差异,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合汉语史研究和方言研究,分析得较为深入。 1.4.2具体词语用法的比较 苏培成《“帐”与“账”》(《中国语文》1997.3)辨析两个字的具体用法,苗利娟《略论甲骨卜辞中“翌”与“来”的时间差异》(《中国语文》2012.3)分析了甲骨卜辞中“翌”与“来”出现的不同语境,两词不同的搭配。 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语言研究》1996.1)、《先秦汉语对称代词“尔”“女(汝)”“而”“乃”的分别》(《语言研究》2002.2)对上古汉语中的代词做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些代词的不同在于是谦称还是尊称,或者是昵称。 1.5词汇与辞书编纂 词汇研究跟辞书编纂息息相关,词义考证补正词典释义,纠正不准确的解释,也可以提供更早的书证,补收漏收的词目。张家英《<辞源>“辟”释义辩正》(《中国语文》1990.2),张喆生《<辞源>(修订本)补证》(《中国语文》1991.6),汪维辉《<汉语大词典>一、二、三卷读后》(《中国语文》1991.4),毛远明《<辞源>订误四则》((中国语文》1994.4)、《读<汉语大字典>管见》(《中国语文》1997.6)、《<汉语大字典>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2000.1)等集中对辞书进行补充考证。王小莘《魏晋南北朝词汇研究与词书的编纂》(《中国语文》1997.4)从魏晋南北朝词汇研究中发现了《汉语大词典》和《辞源》的一些问题。 王宁《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中国语文》2002.4)分析了训诂学中随文释义等现象,将训诂的词义训释标准方式——义界归纳为“主训词+义值差”,通过古代字书和现代汉语单语词典训释方法的比较,归纳词典字书训释时应采用的方式,提出训诂学、辞书学和词汇语义学应当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既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又能以实践论证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