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文》2015年第1期 方一新 刘哲 参加讨论

    2.3研究方法有所更新 
    和前十年相比,近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方法更多,也更系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2.3.1利用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材料 
    古汉语词汇研究方法渐趋丰富,早期研究主要采用传统训诂的排比归纳方法,现在方法更为多样。共时和历时结合起来分析词语发展,并且利用方言这个语言的“活化石”。王建设《<世说新语>语词小札》(《中国语文》1990.6)就已开始关注方言,但早期还比较少。 
    周志锋在文献与方言结合方面做得较好,值得关注,《近代汉语词语选释——方言佐证词义举例》(《语言研究》1995.2》、《吴方言与明清白话著作语言互证研究》(《语言研究》2002.3)等文章利用吴方言考释近代汉语词语。郭芹纳《说“打嘎”》(《中国语文》1995.1)、《释“杌子”》(《中国语文》2004.2)结合了关中方言。曾昭聪《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6)参考了《汉语方言大词典》,蒋宗福《释“隐”》(《中国语文》1998.3)结合了四川方言。范崇峰《从洛阳方言角度释<论衡>词语三则》(《中国语文》2004.2)结合了洛阳方言,说明越来越多的文章都开始关注方言这个活材料。 
    邢公畹《<诗经>“木”字说》(《中国语文》1991.6)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这也值得引起重视。黄树先在《语言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多从类型学角度研究词义,探讨词义理据问题,如《古训旁证》(《语言研究》1990.2)、《诗诂旁证》(《语言研究》1991.2)、《说甲骨文“帚”》(《语言研究》1992.1)、《“馼马”探源》(《语言研究》1996.2)等文章,均引进亲属语言和其他语系语言,扩大研究视野,寻找共同的词义理据。作者还对比藏缅语、侗台语等语言研究核心词,如《说“手”》(《语言研究》2004.3)、《汉语核心词“我”研究》(《语言研究》2007.3),视野开阔,研究角度独特。 
    2.3.2注重构词理据和词汇系统 
    前十年较少讨论古汉语词汇的构词规律和理据,近十年,学者们开始关注这类问题。王云路、张凡《释“踊跃”及其他——兼谈词义演变的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08.3)不仅考释“踊跃”,还从认知角度解释了词语词义产生途径,文章认为汉语中喜怒哀乐常常和四肢活动相联系,并列举“喜跃”、“欣悦”等词语作为旁证,使推论更严密。文章从词语结构出发,推究词义产生的深层原因,揭示了汉语中表达情感的词常与动作词搭配在一起的原因。作者另有《试说翻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理据》(《语言研究》2006.2)—文通过讨论佛经中新词新义的产生方式,说明了佛典新词新义也多是汉语固有词语含义的引申或扩展,说明在利用汉译佛经时既要重视’又不能过分夸大其影响。 
    2.3.3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 
    从第一部分不难看出,近十年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语法化、认知语言学、梵汉对勘、方言比较等。很多学者学习、借鉴新理论,并且重新审视传统理论,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王云路《试探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中国语文》2007.3)从韵律学角度探讨构词。李明《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中国语文》2004.5),概括了“再见”、“不审”、“起居”等“从言语到言语行为”的演变规律,并且和古汉语中意动用法相对比,从认知和跨语言角度去总结该类词的演变规律。利用新方法开阔了研究视野,拓宽了思路,使古汉语词汇研究更系统,也挖掘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