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很多文章并不限于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献,而是综合利用。袁宾、张秀清《禅录词语“专甲”与“某专甲”源流考释》(《中国语文》2005.6)对《祖堂集》中的“专甲”和“某专甲”使用年代和源流作了详细考证。文章即以敦煌写卷为旁证,査证《龙龛手鉴》、《四声篇海》等俗字典,因在唐五代时期,“A”既是“某”的俗简体’又是“专”的俗简体,手民很可能误将“A甲”转写作“专甲”,作者认为这是“专甲”的来历。其用法又与“某甲”相同,所以出现“某专甲”的用法。该文是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研究。 词语考释难免见仁见义,容易引起讨论。《中国语文》有刊发争鸣文章的传统。例如:蒋礼鸿《说“旋”、“旋子”》(《中国语文》1994.3)发表后,又有冯玉涛、龙仁、谢质彬的《关于“旋”与“旋子”的讨论三则》(《中国语文》1995.2)进行了商榷讨论。郭在贻解释了“搜牢”,许多学者又进行了讨论和补充?。 引起争议和讨论的还有“不听”一词,叶爱国《<史记>巳有“不听”》(《中国语文》1997.2),谢质彬《“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中国语文》2000.1),萧红《“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始见年代及书证》(《中国语文》2001.3),方一新《“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中国语文》2003.6),陈秀兰《“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年代考证补》(《中国语文》2003.6)等都对“不听”的“不允许”义产生年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方文统计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各个时段的用例,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角度对“不听”的产生、发展进行了翔实细致的考证。 《语言研究》如曹翔《“鬼子”释义考辨》(《语言研究》2007.4)和刘传鸿《也谈“鬼子”》(《语言研究》2008.4),对“鬼子”一词的演变有不同的见解。 《中国语文》中类似的还有对“岚”“岚风”③和“疆场”④的研究和考证。这些争鸣和讨论,往往有助于词语的释义和溯源,俾使问题引向深入,为最终取得共识打下基础。 1.2词汇分类研究 1.2.1常用词研究 常用词系统性研究始于张永言、汪维辉的倡导,他们《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1995.6)是一篇至今仍有深远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对“目/眼”“足/脚”等几组同义词在中古时期发展替换现象的分析,说明汉语词汇史研究应当注重常用词的衍变递嬗,该文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大力倡导常用词研究,为丰富和完善词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是对汉语词汇史研究方向的重要引导。李宗江《“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中国语文》1997.3)、《“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语言研究》1997.2)、汪维辉《常用词历时更替札记》(《语言研究》1998.2)则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