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史书 史书是训诂考释中经常被用来论证的语料,除了引用史书材料以外,集中对史书进行考释的文章有郭在贻遗著《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琐记》(《中国语文》1990.5),运用声训等方法考证“了鸟”、“搜牢”等词。黄征《魏晋南北朝语词零札:指授、指取》(《中国语文》1993.3)考证《魏书》中的两则词条。刘百顺致力于史书词语的研究,有《词语释义商补》(《语言研究》1997.2)、《语词考辨二则》(《语言研究》2003.2)。 (3)诗词曲 对诗词曲语词的考释由来巳久。上个世纪90年代,《诗经》是研究的重点,马承玉《<《诗·新台》鸿字说>辨》(《中国语文》1991.2),对闻一多证“鸿”为“蝦蟆”提出了不同意见。此外,还有邢公畹《<诗经>“木”字说》(《中国语文》1991.6)、熊焰《<诗?静女>“静"字解》(《中国语文》1999.6)对《诗经》中的字词作了考证。戏曲的考释文章数量较多,有董绍克《元曲词语释义九则商补》(《中国语文》1990.4)、张惠英《<聊斋俚曲集>中粗俗语举例》(《语言研究》1992.1)、王永炳《古典戏剧口语词释疑七则》(《中国语文》1997.5)。 最近十年,诗词曲考释的文章仍然很多,如曾昭聪《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6),李申《<缀白裘>词语例释》(《中国语文》2004.1)等。但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王梵志诗、寒山诗等能代表唐代口语的诗歌。朱庆之《王梵志诗“脆风坏”考》(《中国语文》2001.6)对“脆风坏”进一步考释,认为“坏”当是“坯”的本字。曾良、叶爱国《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中国语文》2003.6)分别考察了敦煌原卷,都认为“风”是“瓦”字俗字之误录。另有曹翔《王梵志诗注释商兑二则》(《中国语文》2011.5)就两则词语考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袁津琥《“分疏”新义》(《语言研究》1995.1)、《“邂逅”新义》(《语言研究》1995.1)、魏耕原《寒山诗俗语难词疑议》(?语言研究》2006.2)分别考释了王梵志、寒山诗中的词语。 (4)佛典和禅宗语录 前十年对佛典词语的解释并不是很多,汪维辉《先唐佛经词语札记六则》(《中国语文》1997.2)、方一新《汉魏六朝俗语词杂释》(《中国语文》1992.1)、《汉魏六朝翻译佛经释词》(《语言研究》1992.2)是有代表性的文章,考证了数条佛经文献中的疑难词语。禅宗语录方面有董志翘《<五灯会元>语词考释》(《中国语文》1990.1)。 近十年来,佛典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如方一新《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语言研究》2000.2)、化振红《<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中国语文》2003.2)。曹小云(《语言研究》2001.4)、陈文杰(《语言研究》2002.2)、季琴(《语言研究》2003.4)分别考释了《六度集经》、《生经》、《高僧传》中的词语。钱群英则关注到了佛教戒律文献中的词语,撰有《佛教戒律文献释词》(《语言研究》2004.2)。 禅宗语录词语的考释数量也增多了,有邱震强《<五灯会元>释词二则》(《中国语文》2007.1),何小宛《禅录词语释义商补》(《中国语文》2009.3),王闰吉《<禅录词语释义商补>商补》(《中国语文》2011.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