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甘青河湟方言名词的格范畴(1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文》2013年第3期 张安生 参加讨论

    
    五 结语
    本文基于甘青河湟地区26市县的语法调查材料,对河湟方言名词格范畴的类型属性、次类层级、语法意义,标记系统等进行了初步考察。全文要点概括如下:
    1)河湟方言的格范畴(不包括属格)可以划分为基本格(主体格、客体格)、从属格(方所格、随联格、凭借格)两层次类聚合3~9个不等的范畴小类,多数点有主、宾、与、从、随、联、凭7个格。基本格具有宾格型语言的典型特征,区别于河湟迤南甘青、川西地区的“藏式汉语方言”或“倒话”等作格型汉藏混合语。
    2)河湟方言的格助词具有后附置分析型词法标记的性质,语义高度抽象,大多数为异源词。客体格各点通用“哈”;随联、凭借格标记各点内部同词,河湟方言内部同源;方所格普遍“从格有标”且方位后置词具有一定的标记功能,形成从格的“双重标记”现象。从格标记复杂,除了已发现的“垯、些、唦、价”外,又发现有“啦、迭、塔啦/垯啦、上”等。
    3)河湟方言各类格意义还可以用前置词表达。前/后置词的地理分布可以归纳为A>B>C>D>E五种等级类型:A、B(河州型)是后置词强势型方言,C、D(青海型)是前/后置词兼用型方言,E(乐都型)是前置词优势型方言。
    4)河湟方言普遍具有OV语序优势,OV优势程度的内部差异大体平行于后置词分布的等级类型。河州片后置词/OV优势程度最高的区域在临夏、东乡、积石山、循化、同仁一带,这一带是本方言异源性语法特征的集束分布区,也是回族、阿尔泰语民族以及藏族的集中分布区,在河州片或者说在河湟方言里享有核心区域的重要地位。发现这一点对于进一步探究本方言格形态等接触性语法特征的影响源、影响区域、影响强度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曾在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上海)、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2011,福州)宣读。本文调查例句的编制主要依据刘丹青、唐正大《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调查方案》;调查合作人、青海民族大学舍秀存博士对本文的田野调查给予了大力协助。
    ①张安生(2007)认为,SOV语序是甘青汝、藏、阿尔泰诸语“语言联盟”最显豁的区域特征;但是从名词格标记的类型看,汉语河湟方言与阿尔泰诸语属于宾格型语言,藏语属于“作格型”语言,这可以作为考量语言关系的一个重要参项。河湟方言各类格范畴跨语言的具体比较笔者将在续篇详论。
    ②阿·伊布拉黑麦(1985)、李克郁(2008:219)分别讨论了唐汪话、青海话用“给”标记的使动态。
    ③据阿·伊布拉黑麦(1985),唐汪话从格标记-∫ie(些)也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场所,例如:羊山上-∫ie吃草
    ④河湟方言这种“V不着(NP)”结构中兼表可能的“着”在兰州话里进一步语法化为能性补语助词,出现在“V+不着+趋向补语”结构中,如:车子推不着进去(例见王森、赵小刚,1997:83)。
    ⑤河湟方言少数点名词有第三人称单数领属范畴,形态标记有-ni(尼)和-ti(的),例如和政话:他跟阿妈的姓着哩。“的”的这种用法也见于兰州(王森等,1997)、陕北(邢向东,2006)等西北方言。
    ⑥据马树钧(1984),河州话有表示动作终点的“止格”助词[-thala],如:他晌午-thala(塔啦)睡了(他睡到晌午了);而笔者调查到的河州片的“塔啦”、“垯啦”是分布有限、用频较低的从格助词,例见(47)(52)。
    参考文献:
    [1]阿·伊布拉黑麦1985《甘肃境内唐汪话记略》,《民族语文》第6期。
    [2]伯纳德·科姆里2010《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二版),沈家煊、罗天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陈乃雄1982《五屯话初探》,《民族语文》第1期。
    [4]程祥徽1980《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中国语文》第2期。
    [5]道布1983《蒙古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6]戴庆厦傅爱兰2001《藏缅语的述宾结构》,《方言》第4期。
    [7]格桑居冕格桑央京2002《藏语方言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8]黄行2005《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民族语文》第3期。
    [9]江蓝生2012《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中国语文》第4期。
    [10]兰州大学中文系临夏方言调查研究组、甘肃省临夏文联1996《临夏方言》,兰州大学出版社。
    [11]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2]刘丹青2008《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3]刘照雄1981《东乡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4]李克郁2008《李克郁土族历史与语言文字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15]马少青2001《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6]马树钧1984《汉语河州话与阿尔泰语言》,《民族语文》第2期。
    [17]学良2003《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18]莫超2004《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斯钦朝克图1999《康家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20]王森赵小刚1997《兰州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
    [21]吴福祥2007《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第3期。
    [22]郗慧民1989《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23]邢向东2006《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4]意西微萨·阿错2004《倒话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5]袁毓林2002《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