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戏曲关目与关目漏洞(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 梁晓萍 参加讨论

    二、关目之漏洞
    关目是具有独特性、舞台性、引人性的有效情节,为此,关目渐次成为衡量戏曲质量高低的重要杠杆,戏曲理论家们则逐渐凝练出对关目的一些特定要求。一是脱窠臼。戏曲是务必要在舞台上演出的叙事艺术,要想在开放的场域中,将其精神有着无数种被分离可能的观众吸引到舞台上来,戏曲情节一定要做到求新。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篇中专列“脱窠臼”之内容,强调戏曲的情节结构不能落入俗套,其曰:“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20];而较之于诗、赋与文,填词尤需创新,“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间焉”[21]。何以填词尤需求新?李渔从传奇命名以及戏曲存在价值的角度论及于此:“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故“非奇不传”,“新,即(传奇之)奇之别名”,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22]。一是求缜密。戏曲“关目”要做到缜密,紧凑,不能因繁冗杂乱而丧失了观众对戏曲的基本信任。元代杂剧结构短小,故而易于营构,而明清传奇,头绪繁多,明暗兼具,篇幅很长,动辄若干出,故常难以紧凑,因此务必要做到细致周密,使其如一座设计合理的摩天大厦,大而不觉得其欲坠。徐复祚评曲,最忌情节头脑太多而繁杂凌乱,其评梁伯龙《浣纱记》“关目散缓,无筋无骨”[23],认为《浣纱记》情节安排不够紧凑,缺少筋骨,全无收摄,颇为可惜。冯梦龙删改更订新编戏曲,依据的也多为情节是否繁芜多节。其《洒雪堂传奇总评》曰:“是记情节关锁紧密无痕”[24],又《邯郸梦》总评曰:“(通记)关目甚紧,吾无间然”[25],都指出戏曲情节的设计要力争在贯穿衔接上紧密无痕。一是设波澜。戏曲还要力争设置起伏的波澜,使观众“求解”的渴望得到满足。元代,乔梦符已有“凤头、猪肚、豹尾”[26]的结构意识,不过,此种提法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戏曲理论,因为他不过将戏曲视为中国古代诗、词、曲一脉相承的音乐系统的一个环节加以讨论,并未清楚地意识到戏曲与诗词的相异性及其独特性,至明代,戏曲理论家们渐次认识到戏曲乃不同于诗歌的一种讲故事的艺术,“戏”、“剧”的意识才开始浓化。吕天成十分欣赏曲折有致的情节布局,提出了“炼局之法,半寂半喧”[27]的观点,譬如他称赞高明《琵琶记》曰:“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28],《琵琶记》在情节安排上呈现出以遭遇极具对比性的赵五娘和蔡伯喈为明暗双线的结构,苦与乐的剧情交错上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感,吕天成认为其“可师、可法”,却“不可及”,并将之列为神品。又如吕氏赞扬沈璟《结发记》“情景曲折,便觉一新”[29],而对沈氏漫衍无节奏的《罢花记》则予以批评,其所持的标准都是情节跌宕起伏性的有无。
    脱窠臼要求戏曲“关目”在情节上不拘泥于旧作;求缜密要求戏曲情节合理合情,有筋节,不突兀;巧设波澜,则强调增强戏曲的舞台感染力,反对平铺直叙。除了这些形式上的美学要求外,“关目”这一批评范畴还强调戏曲创作要能够体现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人类生活别具一格的特性,可见,好的“关目”应当既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又呈现出丰富充实的内蕴美。
    正是基于对戏曲“关目”的殷切期待,自明代以来,不少戏曲理论家对一些戏曲关目提出了批评性意见,指出一些戏曲剧本在情节结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合情理、不合逻辑、不够严密的现象,并视之为技艺不精的表现,将之当作蹩脚的破绽。朱有燉批评《继母大贤》“关目不明”[30],祁彪佳指斥《雷峰塔》“呼应全无”[31],均为此意,直至近代,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仍对元杂剧提出“关目之拙劣”[32]的批评。最为著名的是李渔对《琵琶记》的一段诟责:“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 [33]
    造成曲论家所批驳的“关目漏洞”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与客观现实、生活情理相较有所出入。李渔直陈《琵琶记》关目之漏洞:“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34]蔡伯喈一举中了状元,父母家人却毫不知情,这实在不符合生活常理。中国古代,尽管还没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不可能让一个人一夜成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殿试乃全国之大事,状元会在短时间内为圈内所知晓,家人也会在短时间内分享到这一喜讯,《琵琶记》中却出现了家人久久不知的情节,可见确实不合常情。李渔还指出,自己享有荣华,却不能派遣一个仆人告知家人自己的生活情形,这一点同样因其不合生活逻辑而值得怀疑。再如关汉卿之《绯衣梦》,讲述的是王员外之女与李十万之子自幼指腹为婚,李家衰败,王员外侮赖婚姻,后两位青年花园相会的故事。剧中李庆安放风筝,风筝挂在王家后花园的树上,李庆安翻墙进入,和王闰香相会。李家与王家应是本乡本土,李庆安却不知道这就是王家的宅院,不合情理。再如白朴的《墙头马上》,讲述的是裴少俊与总管之女李千金的爱情故事。两人一见钟情,相携私奔,裴少俊将李千金藏于自家后花园达七年之久,生了一儿一女,家人居然毫无察觉,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