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霖,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桂奎(1967- ),男,山东临沂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记:黄霖(1942—),男,上海嘉定人,曾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十多年来,他除了对《金瓶梅》等中国古代小说深有研究之外,还秉承复旦大学中国文论史研究的优良传统,陆续推出了《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古小说论概观》《近代文学批评史》《原人论》《文心雕龙汇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七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中国分体文学学史》等一系列成果,参与“七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主持“八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近来又作为“马工程”首席专家完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作为首席专家斩获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民国话体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与研究”。在中国文论史研究方面,先生既硕果累累,又新花绽放。他是如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地一路走来的?又是如何在复旦大学既有传统基础上承前启后的?下一步他还将有哪些创造?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最近特约先生进行了一次专题访谈。 李桂奎(以下简称“李”):先生,今天难得邀请您坐下来专门谈一谈您在“中国文论史”研究方面的治学之道。知您事务繁忙,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吧。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在这一领域中研究的大致情况。时至今日,您如何估量“中国文论史”研究在您学术生涯中的分量? 黄霖(以下简称“黄”):五十多年来,学习与研究“中国文论史”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1964年大学毕业前后,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门学科自独立以来学界真正自觉地关注文学理论民族化的时候,一时成为一门非常热门的学科。复旦大学又是研究中国文论史的重镇,当时拥有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刘大杰、赵景深先生等一些大家。于是我便决定报考“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的研究生,师从朱东润先生学习。毕业后,经过了十年的折腾,终于在1978年重返复旦大学,被分配在新成立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工作,从事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小说批评”部分。接着,在王运熙先生、顾易生先生主持下从事《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编写。后来,王运熙先生命我与他一起主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编写工作。接着,我又沿着先辈老师的路继续走下去,与研究室的同仁一起搞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及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到最近完成“马工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编写工作,始终围绕着“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转。中间,搞《三国》《水浒》等小说特别是《金瓶梅》的研究,那实际上都是由搞小说批评史而延伸出去的工作。在一些小说的研究中,我做了不少有关作者、批评家、版本等方面的文献考证工作,最终大都是为批评史研究服务的。所以,当有人介绍说我是“搞《金瓶梅》的专家”的时候,我总会纠正说,搞《金瓶梅》是我业余的业余。五十多年来,中国文论史的学习与研究才是我最主要的本职工作,是我学术生命的核心所在。 李:众所周知,“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复旦大学居国内一流的强势学科,基础雄厚,力量强大。您刚才说了,先有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引领风气,开辟阵地;继而有王运熙、顾易生两先生开疆拓土,把这一学科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待您领军后,是如何身体力行地继续发扬光大、拓展局面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