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上古至春秋乐论中的“乐与神通”问题(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学刊》2015年第201 刘成纪 参加讨论

    六、音乐中的生死预言
    师旷“闻声效胜负”的异能以及那一时代用音乐为世界立法的行为,都可以从中国社会早期的元气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是,如果一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也就意味着它并未达到充分的神性。如孟子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即:一种现象是可知的、可解释的,其神性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减损。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期对音乐神性的认知,绝不仅仅停留在这种可解释的层面,而是向“不可理喻”的层面进一步掘进。如在《逸周书·太子晋解》中,师旷根据太子晋“汝声清汗”,就得出了对方不久必死的结论,果然“未及三年,告死者至”,这就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另据《左传·襄公十年》:
    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罃辞。荀偃、士丐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谛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着雍,疾。卜,桑林见。荀偃、士丐欲奔请祷焉,荀罃不可,曰:“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
    晋侯(悼公)在宋国接受了《桑林》乐舞的招待,返程途中得了大病。通过占卜发现,是桑林之神在作祟。按照孔颖达的解释,宋是殷商遗国,桑林之乐是殷商天子之乐,晋侯接受这种音乐的招待是非礼的,所以受到了神的惩罚。[10](P884)晋臣荀罃向神祈告说,晋已表示拒绝,是宋国坚持要用《桑林》之乐招待,神应该惩罚的是宋国。果然晋侯不久就痊愈了。这段引文证明,音乐不仅因与气的关联而通于自然界,而且通于更趋幽冥的鬼神。
    更极端的例子出现在韩非子对春秋时代晋、卫交往的一段追记中。据《韩非子·十过》,卫灵公到晋国聘问,夜宿濮水之畔。夜半听到濮水中传来一种“其状似鬼神”的“新声”,就命令乐师师涓记录了下来,至晋国后于施夷之台向晋平公献演。师旷认为,这首乐曲的作者是殷纣王的乐师师延,是其投濮水自尽时写就的极尽悲凉的清商之音,“闻此声者其国必削”。随后,在晋平公的要求下,师旷不得不演奏更趋悲凄的清徵和清角之音,于是异象开始出现:其中,演奏清徵之音时,“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演奏清角之音时,“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列帷幕,破俎豆,坠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最后,“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
    从《逸周书》中师旷以声音判断太子晋的寿夭,到《左传》中晋侯因听桑林之乐患病,再到《韩非子·十过》所记晋平公听清角之音后的“癃病”,标明了春秋时期对音乐功能认知的一个重大变化,即音乐不但因其空间传播影响到周边世界的存在性状,而且能参与到自然与人的生命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过程。比较言之,师旷从楚军的活动中听出南风不竞,甚至清徵、清角之音引起玄鹤飞舞、狂风暴雨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南风不竞”和师旷敏锐的听觉有关,清徵、清角之音引起的剧烈反应则可解释为音乐与自然气流的相激相荡。但是,师旷通过声音判断太子晋的寿夭、晋平公听清角之音后的“癃病”,以及纣王乐师师延的濮水夜乐和晋宋燕享的桑林效应等,则涉及音乐或音声的效能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问题。其中,太子晋的寿夭和晋平公的癃病,涉及音乐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濮水夜乐以及桑林之乐,则涉及往昔之音跨越历史的传递效应。这赋予了音乐影响时间进程的性质。
    在如上四则春秋时代与音乐相关的案例中,师旷凭声音断定太子晋的寿夭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的健康状况毕竟会在音声气息中有所反映。晋悼公和晋平公分别听了桑林之乐和清角之音后患病似乎也可以解释为受到了惊吓。但是,在当时人的观念中,这两位晋侯患病的原因显然并非如此,而是触犯了音乐神性的禁忌。卫灵公在濮水听到夜乐则更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由音乐对自然界形成的空间性的或横向的激发,可以借助气的相通相感获得解释,而桑林、清商、清徵、清角之音存在于历史中遥远的过去,又在当下被重新感应、重新激活,并暴发出不可思议的威慑力。这意味着音乐中隐匿的神性,不仅存在于空间的遥远处,而且存在于历史的纵深处,并不断促成历史与现实的种种交合和遭遇。这种音乐在古今之间的穿越,将音乐的神性推向了不可解的极限处,也意味着当时人对音乐的认知最终跨越了经验的边界,碰触到了无可言喻的幽冥之域。
    这种幽冥之域,在春秋时代是被以鬼神指称的,至战国时代依然留有理论遗迹。如《乐记·乐论》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均是将超验的鬼神世界作为音乐最终所可达至的区域。后世,音乐在时空维度黏滞的神性逐渐被去魅,鬼神化的自然世界让位于理智清明的一朝明月和万古长空。但是,这种净朗的世界依然有其超越的维度,并以对无限世界的开启作为音乐所应达至的极境。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关于音乐的神性认知,看似一种不可理喻的妄言,但却为后世中国音乐艺术的意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始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