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宾祭之礼与赋体文本的构建及演变(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京)20 蒋晓光 许结 参加讨论

    《周礼·春官·大祝》载:“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其中“祠”与“命”均与外交相关。“祠”作为“六辞”之首,最为重要。郑玄注:“一曰祠者,交接之辞。《春秋传》曰‘古者诸侯相见,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辞’之辞也。”(63)此为两君相见之礼,而国君及君主的代表在言辞中均可称“先君”,证之《左传》,如《僖公四年》齐桓公讨伐楚国,谓屈完“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等,不胜枚举。而“先君”与“祠”的关系,恰是行人辞令与祭祀的渊源所在。据《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孔颖达疏:“凡公行者,或朝,或会,或盟,或伐,皆是也。孝子之事亲也,出必告,反必面,事死如事生,故出必告庙,反必告至。……诸侯朝天子则亲告祖祢,祝史告余庙。朝邻国则亲告祢,祝史告余庙。”(64)此为国君出行告庙的各种制度,无论亲自告庙,还是由祝史代替,既然称“告”,均需“陈辞”,又继之以“币”即物品,《礼记·曾子问》载孔子之言曰“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疏曰:“天子、诸侯出入,有告有祭。”(65)告、祭合一,告是目的,祭是手段,告知祖先出入的情况,与正式祭祀所需的陈辞、献礼相同。由此又引出两点问题。
    首先,就性质而言,无论君主或使臣均需告庙而出,行人辞令既代表在世君主,也代表去世之“先君”,之所以多称“先君”,是为承继旧好。《左传·文公九年》:“冬,楚子越椒来聘,执币傲。叔仲惠伯曰:‘是必灭若敖氏之宗。傲其先君,神弗福也。’”杜预注:“《十二年传》曰:‘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明奉使皆告庙,故言傲其先君也。”此引《文公十二年》秦国使臣之言“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以证其义,(66)说明出聘告庙所带礼物可称“先君之器”,至于所用辞令,自然附着了“先君”的色彩。
    其次,论产生过程,祭“先君”作“祠”,以供辞令之用。按《说文》:“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67)沟通人神关系时,文辞较多之祭称为“祠祭”。《周礼》所谓“大祝作祠”以供辞令之用的描述,在于出聘本需使用辞令,而告庙后犹如代替先君出使,沟通人神关系,与“祠祭”近似,这又是专用之“祠”的泛用(泛指祭祀)。(68)
    理清祭祀祝辞、外交辞令的一源分流的发展过程,试以享有“一代文学”之誉的汉赋为例,进而辨析赋体文本与二者的关系。可以说,鼎盛于两汉的大赋作品,当以枚乘《七发》、扬雄《长杨》为正宗,《七发》一系有《子虚》、《羽猎》诸篇,铺排美食、声色、音乐、物产、车马、游猎等题材;(69)《长杨》一系有《两都》、《二京》等篇,承传物产、游猎之外,重点张扬大汉天子祖宗之圣德。(70)赋体结构分别与交聘之礼、太一信仰、庙制之争、五德终始、月令之学密切相关,推究其源,祭礼为其本根,其中经历了从祭祀祝辞到聘问祝祠、纵横辞令的演进,直至汉赋文本的形成。试述三点证据如次。
    证据之一,早期汉赋的文本多以聘问为发端,此为汉赋与祭祀、聘问关联的直接依据。如《七发》首句“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是为吴、楚相问;《子虚》开篇“楚使子虚使于齐”,(71)是为齐、楚交聘,诸侯聘问之礼尚存,且汉初藩国势力尤强,俨然以宗周封国自居。到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之后,《上林赋》描写则变齐、楚臣服于天子,及至《长杨》、《两都》、《二京》之翰林主人与子墨客卿、东都主人与西都宾、安处先生与凭虚公子,仍是主客之辞,聘问之遗,“祝辞”为宗,显而易见。
    证据之二,“三驱之制”为汉赋游猎、美食题材提供了描写的范围,此为赋体与祭祀、聘问关联的第一重内在依据。考“三驱”义,颜师古曰:“三驱之礼,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也。”(72)此田猎三种功能,分指祭祀、待宾及日常食用。《七发》、《子虚》写游猎,分昼夜两端,而饮食为其所出,车马为其必备。《左传·昭公三年》载“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杜预注:“《吉日》,《诗·小雅》宣王田猎之诗,楚王欲与郑伯共田,故赋之。”《昭公四年》“楚子合诸侯于申……宋大子佐后至,王田于武城,久而弗见,椒举请辞焉。王使往曰:‘属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寡君将堕币焉,敢谢后见’”,杜预注“宗祧之事”:“言为宗庙田猎。”(73)以上都表明聘问、会盟之礼与田猎活动的内在联系。西汉末年至东汉中期,扬雄《羽猎赋》谓“武帝广开上林”的行为“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74)《长杨赋》论成帝猎长杨,“恐不识者,外之则以为娱乐之游,内之则不以为乾豆之事”,班固《东都赋》“申令三驱”,张衡《东京赋》“成礼三殴(一作驱)”,(75)也是对古礼的摹写与历史的反思。
    证据之三,“问君之富”为汉赋土地、物产、饮食题材提供了铺写的对象,此为赋体与祭祀、聘问关联的第二重内在依据。《礼记·曲礼下》:“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孔颖达疏曰:“数地以对者,数土地广狭对之也;山泽之所出者,又以鱼盐、蜃蛤、金银、锡石之属随有而对也。”(76)故“赋”之夸饰“土地”、“物产”、“饮食”正从“聘问”礼中而来。如《子虚赋》中楚使子虚对齐王问:
    仆对曰:唯唯。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范围】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地形物产】其山(山势)……其土(矿产)……其石(玉石)……其东(香草)……其南(平原地势)……其高燥(蒿草)……其埤湿(蒿草)……其西(池景)……其中(龟鳖)……其北(林木果树)……其上(飞禽)……其下(虎豹)……(77)
    礼书与赋文两者相校,正可对读。至于刘师培说“骋词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78)而“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79)行人辞令与祭祀又一脉相承,倘认为汉赋直接起源于纵横辞令,显然断章取义,没有深抵问题本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