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宾祭之礼与赋体文本的构建及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京)20 蒋晓光 许结 参加讨论

    第二,“赋”的原始义项包括创作、收集、使用“辞”与“诗”。《尔雅》“赋,量也”,与“赋车”、“赋牺牲”等用法一样,辞令、歌诗也需要创作、收集,属于“赋敛”义,而陈辞、颂诗属于“赋布”、“赋予”义,一并可用“赋”概括之。刘大杰认为,“《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性的颂诗。这类颂诗以《周颂》为代表……在艺术的功能上,正履行着宗教的使命”,(47)郑樵《通志》云“陈周、鲁、商三颂之音,所以侑祭也”,又谓“宗庙之音曰颂”,(48)郑玄答赵商云:“凡赋诗者,或造篇,或诵古”。(49)《颂》诗作为《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包括《大雅》中西周初年的祭诗),可见是属于“造篇”之列的,而宾礼源自祭礼,且两者乐制相近,因此后世外交场合的“赋诗”源于祭祀用诗。
    由此思路,我们对前人“不歌而诵谓之赋”语或可作进一步的理解。《汉书·艺文志》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50)前后两句有着内在的联系。“不歌而诵”之“诵”是诵读、言说之义,“登高能赋”出自《毛传·?{风·定之方中》:“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51)其早初的语境诚如章太炎《辨诗》所言:“《毛诗传》曰:‘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登高孰谓?谓坛堂之上,揖让之时”。(52)祭祀、聘问行礼于宗庙之中是谓“登高”,如《礼记·明堂位》?:“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升歌《清庙》”,《祭统》:“声莫重于升歌”、“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仲尼燕居》:“两君相见……升歌《清庙》”,(53)“升”、“登”二字古音相通,这是祭祀、聘问用乐的制度,行礼过程中的陈辞与答辞也会一同进行,巫、祝、傧参与其中,因此在宗庙之中行礼而使用言辞的行为就是“赋”,后又转化为具有名词性质的“赋”。这里的“赋”尚是作为文体之“赋”的早期义项,但对后来作为文体的“赋”具有诵读、言说功能奠定了基础,如《汉书》载“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54)即为明证。
    缘此,赋的立名与形成并非如刘勰所言经历了“六义附庸,蔚成大国”的进阶程序,(55)而宜为“六义”之“赋”与“体物”之“赋”并列产生于上古的宗庙行礼。换言之,是田赋体现于宾、祭之礼的赋物与赋辞,被借用于“赋诗言志”,再转而命名以铺陈辞藻为特色的文体之赋,赋体文学结构的衍生亦当于中追寻。
    二、宾祭执礼:赋体结构的衍生机制
    赋体文学以逞辞为特征,当追溯于古代宗庙之礼献辞、用辞的传统,转向于“行人辞令”与“贤人失志之赋”(楚辞),影响到汉赋发展的体势,其中“尚辞”及构篇,与宾祭执礼有着异质同构的联系。如前所述,周人祭祀在献赋即献物、献诗之外,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活动即“祝辞”,需要将自己所献方物与虔诚之心陈述出来。《周书·金縢》载“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史乃册祝曰”:
    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56)
    周公通过祭祀周世三代先王而为武王祈福,其祝辞明言:“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璧与珪是其享神之物,而自称具备的“多材多艺”,同是媚神的资本。周人祭祖一般会设“尸”,呈上“祝辞”之后“尸”代答辞即“嘏辞”,郑玄注《礼记·礼运》“修其祝嘏”谓“祝,祝为主人飨神辞也;嘏,祝为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也”,(57)可见“辞”的重要。
    不惟祭礼尚辞,宾礼之中,也有重辞传统,且多对问形式。古人待宾之礼,聘而飨,次食之,再次燕之。“三者具,则谓之礼备。若有飨而无食或燕,则谓之礼不终”,(58)飨、燕均多文辞。《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赵衰因有“文”而陪侍公子重耳赴秦穆公之“享”,所谓“文”,注曰“有文辞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赵文子,叔向为介。司马置折俎,礼也。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注曰:“因享宴之会,展宾主之辞,故仲尼以为多文辞。”享多文辞,方得孔子赞许。《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叔孙豹、曹大夫入于郑。郑伯兼享之。……赵孟为客,礼终乃宴”,(59)《国语·晋语》:“秦伯享公子(重耳)如享国君之礼……卒事,秦伯谓其大夫曰:‘为礼而不终,耻也。’……明日,宴”,(60)“宴”即燕礼,“燕”本作“言”,主言语对答。刘雨《金文中的飨与燕》一文指出:
    在西周早期金文中,不见用“宴”或“匽”来记燕礼,但有若干件器铭用“言”字来记燕礼。……盖古时燕礼乃因外交活动,欲有所“言”而设,故以“言”字记之。……后世以音近而假宴、匽来记言(燕)礼。(61)
    祭祀中的“祝嘏”与宾礼享多“文辞”,其“言礼”彰显出宾祭之礼重辞的传统,已开后世辞赋问对之途。刘师培《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认为“今即《周礼》祝官职掌考之,若六祝六词之属,文章各体,多出于斯”。(62)“楚辞”源于巫祝,前贤备论,汉人“赋”、“辞”并称,且多描写天子礼仪,亦由此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外交辞令同样源于“祝辞”,这与汉赋的形成联系更为紧密,主要原因则是外交辞令由“大祝”造作,而且两君相见,必以“先君”为辞,彰显宗庙事与礼仪性,原因就在对祭祀与聘问诚敬之心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