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林纾看来,前有章太炎的恶毒攻击,后有何燏时校长的昏庸裁断,自己才会被北京大学解聘。可实际上,导致林纾等老派人士去职的,是整个大的政治环境,以及教育制度...
摘要: 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
摘要: “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倡导白话代替文言,“活”语代替“死”语,而当时国语尚处于建设过程中,白话的成分相当复杂的。除了胡适所说应该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如《水浒...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共有四个英译本,分别出版于1936年、1947年、1962年、2009年。其中,项美丽与邵洵美的合译本发挥了对诗意中国的浪漫想象,金隄...
摘要: 《动摇》以一个小县城为缩影,刻画了民国初年激烈分化演变后的传统绅士阶层在国民革命洪流中不同的人生样态。小说中,传统绅士阶层上层的陆氏一门虽依旧保有诗礼人家的品...
内容提要: 《八月的乡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多次出版,版本众多。1935年首次出版,影响广泛,至1937年“八一三”后,二萧离开上海,共再版(再印)七次。后又印了...
摘要: 王国维早年因人生之问题而钻研哲学,希望能由哲学之合理解释而得到人生之慰藉,但其感情丰富的诗人气质,使其对文学有着更多的共鸣。王国维在诗学上曾提出"忧生"、"忧世"说...
摘要: 由于对女性认知的缺少与偏狭,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总是以"身体"的方式出场,完全被化约为男性主体投注色情和欲望的对象,并作为指征主人公社会意识和生存意识的符码。作...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诗歌史研究资料选辑”(编号05JJD750.11-4401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 早在写于...
作者简介: 方维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代人所写现当代文学史,往往有着固定的叙述模式。在诸多的叙述模式中,就有一个“十年情结”。所谓的“十年情结...
内容提要: 本文借助新月书店当年出版的期刊书籍、发布的广告启事、同人间的来往信函以及有关的出版史料,对新月书店的历史进行初步的考证分析,试图略为复原“新月”诸人当日...
摘要: 1949年后,沈从文以"物质文化史研究者"身份名世,研究者亦对其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生发根源、学脉理路、方法影响等诸方面进行研讨。但是,沈从文对"物"的智性乐趣事实上与他对新...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个性的女作家,丁玲自登上文坛伊始,就受到评论界尤其是左翼批评界的关注。钱杏邨、冯雪峰、茅盾等左翼批评家几乎同时发现了丁玲的文学价值,并...
【核心提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应把精深的学术问题与广博的历史视野相融合,以综合呈现国语运动、语文教学、现代文学三者互动共生、相互勾连的复杂景观,综合考察...
内容提要: 如果把重视史料、求真务实及“人间鲁迅”的深度开掘等归结为日本鲁迅研究的特质,那么中国的鲁迅研究又何尝不是这样?但当我们在中日鲁迅研究的对置中予以观察时,...
摘要: 叶赛宁、梭波里等俄罗斯诗人死于自杀这一非常态现象,促使信仰转换中的鲁迅对革命文学家的命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刻意突出和强调革命文学家"死"的前景与结局,使得鲁...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鲁迅,其身份经历了由晚清子民到民国国民的转变,由此身份转变带来的影像,自然也就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在其具体文本的传播过程中,文学家的...
摘要: 如何"正名"是清末民初翻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章士钊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译音胜于译义的观点,引起一场关于"翻译名义"的争论。虽然音译派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并在实...
摘要: 现代大学对于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词学课程的设置与学科体系的建构相生相成:学科体系对课程体系有规范作用,课程体系的完善对推动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
摘要: 在鲁迅故乡话语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空间焦虑是话语运作的驱动力。从离乡者的视角看,故乡因启蒙话语的渗入呈现出以吃人为内质的囚牢模式;从在乡者的视角看,则体现为人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