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文字训诂学 >

中国“回回文”的历史演进(4)


    笔者见到了一本无名的回回药书,大约成书于清朝,虽然不是“混合语言”阶段的作品,却借用了那种风格,目的可能在于保证祖传秘方不外泄。现选几个有趣的翻译方法。 
    乳香: 写成阿拉伯语的“入”和波斯语的“香气”,组成“入(乳)香”; 
    陈皮: 用“小经”文字拼写出“陈”,再用波斯语的“皮肤、皮革”,组成“陈皮”; 
    冰片: 写成波斯语的“士兵、军队”,再用“小经”文字拼写“片”,组成“兵(冰)片”; 
    圆梅粉: 写成阿拉伯语的“圆圈”、波斯语的“名字”,“小经”拼出“粉”,组成“圆名(梅) 粉”; 
    炉甘石: 写成波斯语的“道路”“小经”文字拼写出“甘”和波斯语的“石头”,组成“路(炉)甘石”; 
    天冬丸: 写成波斯语的“天空”、阿拉伯语的“东方”,再用“小经”拼出“丸”,组成“天东(冬)丸”。 
    以上这些药名,完全采用了混合语时期的“小经”风格,这种用法正好反映了双语期人们在两种语言中穿梭的历史现实,而且表现为两门都不精通的情况,“白字连篇”就是例证。但这一过程为后来“小经”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回回本土化的进一步加深,双语混合阶段逐步结束,回回的语言完全汉化。然而,明朝社会中接受教育的人普遍少,回回中读汉书识汉字的人更少,但回回为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几乎全民在经堂接受过基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教育,普遍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拼写方法。于是,他们就用自己熟知的文字拼写汉语,这样,一种新的回回文字——“小经”诞生了。 
    从回文发展的历史看,“小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回文”从阿拉伯语到波斯语,再到混合语,最后到“小经”的演化结果。回文的变化跟中国回回的文化和语言的演变是同步的。因此,我们说,“小经”是继唐宋时期的阿拉伯语和元明时期的波斯语之后,回文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笔者完全同意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的观点:“‘小经’文字是回族的民族文字。”[3]6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