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文字训诂学 >

中国“回回文”的历史演进(2)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声音媒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民族的形成跟语言文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民族构成的一大要素。世界上有近6000个民族[1],几乎有同样多的语言①。但是,有些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出了记录自己语言的符号——字,有些尚未创造文字,因此,文字往往少于语言。然而,较大的语种基本都有自己的文字体系,而且再小的语种,只要有意创造自己的文字,都有可能实现。中国的回族拥有近千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小国家的人口。她形成的过程中语言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唐宋时期,回回的先民——阿拉伯商人入华,操阿拉伯语在各地经商,那时尚属外国侨民,史称“蕃客”。蒙元时期,大批中亚穆斯林被蒙古统治者调遣入华,定居中国,成了元朝的公民,操波斯文,史称“回回”。在明朝,回回开始本土化,着汉服,讲汉语,一个新的族群——回族诞生了。中国的回回,从其先民讲阿拉伯语,再到波斯语,最后到汉语,是一个非常大的跳跃。其身份从“蕃客”到臣民的转变,再到本土民族的转换,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由于伊斯兰信仰和阿拉伯语情结,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母语文字。在元朝的文献中,称波斯语为“回回字”或“回回文”[2]。以此类推,唐宋时期回回先民使用的阿拉伯语也可以称作那时的“回回文”“回回字”。同样,明中期以后,伴随着新的民族的产生,出现的一种新文字——“小经”也成了“回回文”和“回回字”的延续、发展。 
    “小经”是我国回族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来拼写汉语的文字体系,它是伴随回族先民的语言和身份变化而自我保存的尝试,也是为保留民族传统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小经”就是中国“回回文”和“回回字”(以下简称“回文”)的发展、演变,它与回回民族的语言和身份发生变化的进程是同步的。“回文”从阿拉伯语到波斯语,再到“小经”,正好对应了回族母语从阿拉伯语到汉语转换的历程。因此,“小经”就是中国继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之后的“回文”,而且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作为母语消失以后,“小经”就是“回文”存在的唯一形式②,“小经”就是“回文”的俗称。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中将继续使用大家熟知的“小经”一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