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文字训诂学 >

中国“回回文”的历史演进(3)


    一、“回文”的历史演进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很快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不久也随来华穆斯林商人传到了中国。随着国外穆斯林源源不断地来华,伊斯兰教传遍了中国。国外穆斯林来华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唐宋时期和元明时期。唐与大食(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商业交往。由于唐时中国正处于盛世,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慕名来中国经商,中外文献中大量记载了阿拉伯人来中国的史料。宋代,阿拉伯商人的活动更加频繁,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更多,而且从早期阿拉伯商人留下的墓碑记录看,宋代入华的穆斯林主要来自阿拉伯国家,使用阿拉伯语。元代,随着蒙古人的西征,波斯人和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中亚穆斯林大量定居中国,他们讲波斯语或通波斯语。由于回回对元朝的巨大贡献,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其他人,致使回回的语言和文字波斯语被列入了元朝的三大官方语言之一(汉语、蒙语、波斯语)[3]63,“回回文”或“回回字”也成了正规的官方文字。明朝以来,回回人更趋于本土化,为适应新的形势,他们着汉服、起汉名、讲汉语,接受更多汉文化的元素。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回回”逐步形成了。更重要的是语言由原来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变为汉语,只是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对外交流中波斯语仍占重要地位,比如回回口语中包含大量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甚至有些宗教用语要用波斯语背诵。朝廷设立回回馆,波斯语在对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语言的转换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作出努力和牺牲,中间要经历一个两种语言交替使用的过程,即混合语言的阶段。也就是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和汉语混合使用的双语过程,这样才能过渡到汉语单语阶段。据学者推断,回回的这一双语时期大约出现在元末至明中的这一阶段。[3]63-65双语阶段包括两种情况。(1)一部分人完全掌握了汉语,而另一部分人仍操母语。如走仕途、做墨客的人,精通汉语,用汉文著述,基层老百姓仍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2)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中母语和汉语混杂。这两种情况在元末明初都存在,现存文献中保留着这一时期回回人娴熟使用汉语的文字作品,也有用“小经”夹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记录日常事务或注释经典的资料。然而,除了少数文人墨客外,大多数人还是用“小经”字母拼写汉语。即便他们在“小经”中加入了母语的一些词汇,其语序仍然是汉语的。这种语言风格是继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之后的一大转变,是通向汉语的一道桥梁,也可以说是现代“小经”的前身。现存这一时期的“小经”文献中仍然保留着具有这种特征的词汇,是“混合语言”阶段回回语言的活化石。例如: “石头”一词在明初的混合语中写成“石色儿”。“石”字用阿拉伯字母,即“小经”字母拼音拼写出来,而“头”字却用波斯语的“色儿”,意思是“首”“头”,合起来就是“石头”。[4]15虽然用词不当,但能猜出大概意思。③同样,“剃头”一词的混合用法也是如此,即“剃色儿”。“剃”字用“小经”字母拼写,“头”字正确使用了波斯语的“色儿”,合起来就是“剃头”[4]15。清咸丰年间还有人用阿拉伯语的“乌龟”和“融化”,加上小经“城”,拼写出了“龟化城”,即“归化城”,保留了混合语时期的语言特点。[5]4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