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波普尔的科学观与语言学研究(6)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主句和从句话题 /主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可以是指同一个人(即同指,用两个相同的下标表示),也可以指两个不同的人(即异指,用两个不同的下标表示),那么下面(3)中的英语句子可以对应(4)中的八句汉语句子。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汉语在表达同指和异指的时候,会分别倾向于采用这八种结构中的哪一种? 
    3.2黄正德的解决方案 
    黄正德(J.Huang,1982;黄正德,1982/1983)采用生成句法中的管约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对下列句子的合法性作了阐释。 
    
    
    黄正德认为,a、b、d三句中的“Ø”都是pro。而根据pro脱落参数,pro需要有一个最小的SUBJECT(即在结构上最近的主语或表达主谓一致的AGR)来识别它,也就是说与其同指,具有相同的下标。由于b和 a 句中的“张三”成分统制和弱成分统制②(弱成分统制定义为“A弱成分统制B,当,且仅当,直接管辖A的节点成分统制B”)句中的“Ø”,因而这两个句子中的“Ø”可以识别为“张三”,这两个句子也因此是合乎语法的句子。而d句中的“张三”却不能弱成分统制“Ø”,因为它不受状语从句的最高节点的管辖,因而“Ø”不能识别,这个句子也就不合语法了。如果d中的“Ø”换成代词“他”(=c句),那么句子就合乎语法了,因为词汇性代词不要求在句中有一个识别成分。 
    黄正德的解决方案只规定了在表达同指的情况下,哪种结构是合法的,哪种是不合法的。其局限性是:1)未能指出在表达异指的时候,汉语会倾向于采用哪种结构;2)在结构分析中,将句首的“张三”仅分析为从句的主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