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音变化与构式省缩——禁止词“别”的产生路径补说(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38 《中国语文》 杨永龙 参加讨论
5.构式省缩,“别要”省缩为“别” 习语和所谓固定搭配,是典型的构式(construction)。典型的构式可分解性很低,难以从字面上看出其结构和意义的构成,类似于一种打包形式。在语言交际中,打包形式因为结构的可分解性降低,往往很容易造成重新分解,或加以省缩,使得原来的构成成分独自担当整个打包形式的句法语义功能。如江蓝生、杨永龙(2006)所讨论的单句层面的构式省缩: (17)处置式省去谓语,变成“S+把+你这NP”,如: A式:我把你这个孽障,直打杀你!>B式:我把你这孽障! (18)补语句省去补语,变成“S+V+补语标记”,如: A式:我吓得来要死。>B式:我吓得来! 从A式到B式,结构大不相同,B式省去了A式中作为句法上的主干和语义上重心的谓词性成分,但句式意义基本不变,仍然是例(17)的A、B都表示威胁和骂詈,例(18)的A、B都表示程度高。这种句法演变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省略”。一般的省略,通常是共时的、临时的、依赖特定语境的,可以补出具体省略成分;而这里所说的省缩是历时的、固定的、可以不依赖特定的语境,不必补出具体省略成分(参看江蓝生、杨永龙,2006)。 词法层面的构式省缩是指一个完整的词汇形式(也包括虚词)省去其中的一部分,使得其中的构成成分之一独立承担整个词形的功能。如: (19)何等>等(底):“何等”原为名词性偏正短语,意思是什么种类,大约东汉以后凝固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如:“处家何等最乐?”(《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何等”凝固成词后,其构成成分“等”可以独立承担“何等”的功能,充当疑问代词,如:“死公,云等道!”(《后汉书·祢衡传》,唐李贤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等”又音变为“底”,如:“郎唤侬底为?”(晋诗《秋歌》,“底为”即何为,为什么。)早在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就已经注意到“底”“等”“何等”的关系:“问曰:‘俗谓何物为“底”,“底”义何训?’答曰:‘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但言直云“等、物”耳。……以是知去“何”而直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其本,乃作“底”字,非也。’”(参看江蓝生,1995) (20)何物>物(勿、没、莽):与“何等”类似,“何物”原为偏正短语,意思是什么东西、什么种类,凝固成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如:“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言语》)“何物”凝固成词后可以写作“何勿”,如上例李贤“何勿语”,说明该词已经难以分解。其后该词可以单独省为“物”,文献中写作“勿、没、莽”,如:“金刚经道没语?”(《神会语录》,伯2270)“今受困厄天地窄,更向何边投莽人?”(《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后来的“什么”就是在“勿、没”前加“是”而形成的。(参看江蓝生,1995) 疑问代词“等”“物”之所以能够脱离表疑问的“何”而独立承担疑问功能,并且分别有“底”“勿、没、莽”等不同写法,除了语音变化的原因外,是因为凝固成词后的“何等”“何物”已经压缩打包为一个整体,难以按原有结构分解,一般人看不出与原来种类意义的“等”“物”之间的语源关系。从形式变化的角度看,“何等>等/底”、“何物>没/莽”与英语terminal station>terminal(终点站),good morning>morning(早上好)一样,都属于构式省缩。 “别要”本来是“不要”的词音变体,其中的“别”原本是“不”,是一般否定词而不是禁止词,写作“别”实为记音字,既与“别的”“分别”等没有关系,也不是禁止副词。那么,记音字“别”怎么会变成独立的禁止副词呢?本文认为是构式省缩的结果。“别要”凝固成词之后,成了内部难以分解的打包形式,使用者看作一个整体,其构成成分“别”和“要”原本是什么意思、二者是什么结构关系、结合在一起是否有什么理据等等,语言使用者根本不知道或者不再关心,只是把它整体上看作禁止词。当“别要”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淹没之后,语言使用者就有可能对它进行重新识解,把整体意义看作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即认为“别要”中的“别”可以单独表禁止,从而把“别要”省缩为“别”。 “别要”省缩为“别”还与类推有关。同时代类似的禁止词除了“别要”,还有此前已经存在的“休要”和“莫要”,与“休要”和“莫要”对应的形式是“休”和“莫”。这种对应局面有利于促进“别要”类推出“别”。如前所述“莫”和“休”是唐宋以后常见的禁止词,宋代以后又出现了“莫要”和“休要”,功能与单用的“莫”“休”相同。与“莫”“休”的时代和地域差异相平行的是,“莫要”时代略早,“休要”时代略晚;南方文献多用“莫要”,北方文献多用“休要”。如: (21)小二哥,它是好人,莫要伤触它。(《张协状元》十二出) (22)慢慢抱哥儿出来,休要唬着他。(《金瓶梅》三十一回) 在“别要”和“别”产生前后,北方文献中存在着较多的“休要”用例和一部分“莫要”用例。《金瓶梅》前后三部北方文献相关禁止词的出现频次见下页表。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近代日语口语中的程度副词文体特征
- 下一篇:从词汇学的体系性看“语词分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