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人体名词和“上”、“下”(3)

http://www.newdu.com 2018-05-22 华语桥 [韩]李玄玉 参加讨论

    这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成系列的,如:“嘴上不干净”和“嘴里不干净”,“嘴上不要胡说”和“嘴里不要胡说”,等。
    这些词语有共同的论域,这是它们构成同义关系的必要条件。对于同义词语来说,具有共同的论域,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的条件。
    视点也是同义词产生的重要原因。如 内心===心内,“内心时常挂念着你。==心内时常挂念着你 。”“内心”是以身体为视点,心在身体的内部。指的是心的状态和活动。“心内”是以心为视点,指的是心的内部状态和活动。请再看:
    脚下==地上
    脚下全是水==地上全是水
    脚下——以人的脚为视点。
    地上——以地平线为视点。
    四、潜性的“人体部位+方位词”
    视点是造成潜词的重要原因。根据视野所推导出来的词语,有许多其实是现在的语言词汇系统中所没有词语。例如:人体:内脏——外脏(?),因为作为视点是人体的表面,脏器只存在于人体的内部,人体外部没有脏器,所以就没有“外脏”的说法,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物。再看:
    脸上——脸下(?) || 身上——身下(?)
    方位词的不对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词义相对的词语并不具备有相对称的意义,尤其是“上”和“下”的不对称。另一种是对称的一对方位词,在使用频率方面极不平衡。不但语义不同的方位词之间使用频率不平衡,而且语义相近的方位词之间使用也不平衡。比如“里”和“中”是语义相似,但一般都说“胸中”、“耳朵里”,而不是相反。再譬如“里”和“内”语义接近,虽然“嘴里、手里”和“嘴内、手内”都可以说,
    如:①急抽身就要走路,奈何手内无一兵器。(《西游记》第三十九回)
     ②“不趁此时动手,尚待何时!”就一个擒住韩康两手,一个用破絮塞进韩康的嘴内,然后用绳子将他脚手捆倒在地。(《野草》第2卷第1.2期合刊)
    但“嘴里、手里”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上”既指实际方位,又可以指表面。如 “眉毛上”、“额上”、“脖子上”、“舌头上”等。“下”指实际方位,不与指表面的“上”相对待。例如“桌子上——桌子下”、“床上——床下”是对称用法。而“地球上”如果指“地球表面”,那么与相对的是“地球里”,而不是“地球下”。同样,“手上”如果指的是“手的表面”,那么,相对待的是“手中”,而不是“手下。”
    “上——下”是用来表立体的垂直线的高低的。它以某种平面作参考点,高的为“上”,底的为“下。”“桌子上”指桌子平面的上面,“桌子下”则指桌子主体的下面。但是“前、后、左、右”一样,“上”“下”也可以以人(观察者)为参考点。最突出的是“天上”“地下。”在汉族人的心目中,“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实际正是“天下飘着几朵白云。”之所以用“上”主要是因为“白云”在人(视野)之上。“地下一点儿尘土也没有。”实际上,“尘土”在地表之上,但却在人之下。一方面是以参照物本身为标准的“上”“下”,一方面以观察者为标准的“上”“下”,由此产生许多有趣的现象。如:
    (1)天花板上有只苍蝇。
    (2)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灯。
    前例以观察者为参考点。前例虽可用“参考点的外表接触面”解释,后例以天花板为参照物。但是在“房檐上有个麻雀窝”这句话里,麻雀窝便不在房檐的表面,而可能是房檐的瓦楞之中。“下”也如此,有泛指性的“眼皮下”、“乡下”,还有“脚底下”、“树下”、“台阶下”,显然都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
    《廖秋忠文集》中说:“垂直的概念和由它推导出来的高低概念是使用“上”与“下”的先决条件。一旦高于或低于参考点的这个位置偏离参考点的垂线太远,一般还得借助于包含有水平面方位词组成的方位词短语,如‘左上’‘右下’等。‘ 上’还有一个常见的意义,即指参考点的外表接触面。这个接触面不一定参考点的最高部位,但还是高于与它对立的‘下’所指的位置” 。(166页)
    按照空间语法的观点,人们是从自身的空间结构位置出发形成空间方位概念,认识自身,进而认识他物和整个世界。对空间三维的认识反映到汉语里,有三对方位名词:上下,前后、左右。
     人体结构的空间位置,从前后纬度上可作二分:正向的位置为“前”,背向的位置为“后”,
    二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如:
    ①人体的“前”:前胸、前额、胸前、额前、眼前——比较:*胸后
    ②“后”的位置:后背、后脑、背后、身后、脑后——比较:*腿后
    “里”、“中”和“外”相对,但“里”用得多。例如
    ① 心里、嘴里、手里、耳朵里、肚子里、脑子里、眼里、口里、鼻子里
    ②眼中、胸中、手中、口中
    大多数例子是可以设想有相应的“---外”的,可是这种“---外”在实际语言里是几乎完全用不着的。
    既然与此相应“---外”是用不着的,这些“里”和“中”的方位意义也就很淡薄,接近于“泛向性”了。一个旁证是有些名词后边带“里”或“上”,在某些上下文里可以通用,例如“心里=心上”,“嘴里=嘴上”,“手里=手上”。
    方位词虽然是实词,但意义是比较空泛的;然而,和严格意义上的虚词相比,其意义又相对实在。如前所述,方位词上下的功能在于附着名词,语义功用在于表示方位和方向。然而,方位词上下的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附的对象的语义指向。这就形成了方位词语义的一系列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定向与泛向、对称与不对称、多义与同义。
    定向是指方位词的所指就是它们本身所表示的实际方向,而泛向是指一些常用的方位词的所指并无明确的方向。一般来说,凡是方位义比较明确的方位词,譬如“东、西、南、北”等都是定向的。而“上、下、中、里”等都可以是泛向的。也就是说,这些方位词,除了表示其固有的方向之外,还有不确定方向的特征。一般来说,常用的方位词大多具有定向和泛向的双重特征,从而造成了方位短语表达上的多义和歧义现象。“定向”和“泛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方位词的表现力,也为不同语义特征的名词对方位词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
    视点和论域的多样性,是汉语词语中同义、多义和歧义现象产生的另一原因。人体词语+上下词语也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局面。然而,方位词+名词结构形式与名词+方位词结构形式有时不相等甚至是对立的,这种不对等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 上身≠身上 、上头≠头上等。而一些不同的方位词所表达的意义却有部分重合和交叉,如“心上”和“心中”、“眼里”和“眼中”,词义基本一致,所以“心上”、“心中”、“心里”三个方位短语可以互换而基本语义不变。
    视点在词语中已经明确出现了的,叫做显性视点。如鼻底下、脚下、膝下、足下、上肢、上臂、头上、眼前、目前等。显性视点的词语,是最富有理据性的词语,所以是学习和解释最方便的。对汉语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这些词语几乎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