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国大城》:中国城市化的正确解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谭宇宏 参加讨论

    
    《大国大城》
    陆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方面人口大量涌入伴随着房价越来越高,而雾霾、拥堵等环境和交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与此对照的,是中西部地区乡村凋敝,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相关社会事件层出不穷。随着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中国社会正在阵痛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否以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动,来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并推进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就地进城,以上问题就能解决?在最近由世纪文景出版的新书《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中,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在过去的30年里,城市化进程推进了中国的崛起。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城镇人口增加了5亿——这是世界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人类迁移活动。但是以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GDP结构来看,目前54%的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和服务业已经在GDP中占比90%,并不匹配。国际上公认的事实是,如果按照中国今天已经实现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构上的不匹配?又应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
    陆铭教授在《大国大城》中认为,造成这种结构性扭曲的,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户籍、土地和社会保障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门槛,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由资本积累推动的工业化进程,从而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目前中国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关键,在陆铭教授看来,这条路并不可行。通过小城镇建设,就近城市化,将农村户籍人口转变为城市户籍,只是在表面上提高了城市化率,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本质上,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的是人口对高收入和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化对应的应该是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如果仅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却没有对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和更有效率的GDP产出,或者只有城市面积的扩张,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增长作为支撑,这种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没有经济意义的,更会劳民伤财。
    前几年,迫于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一些年轻人“逃离北上广”,但是最近两年,“逃回北上广”受到热议。
    在《大国大城》中,陆铭教授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进行了理性总结,陆铭教授认为,来到大城市中发展,发展大城市,不仅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益的,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型,都是必然选择。陆铭教授以三个D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秘密。这三个D分别是Density(密度)、Distance(距离)和Division(分割)。大城市更大的人口密度,彰显了规模经济的优势,比如分享固定投入、更好的劳动力市场匹配、获取人力资本外部性等;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经济和时间距离的缩小会导致生产要素向大城市的集中;而取消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割,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其向经济效益更高的大城市转移,是提升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所在。同时,经济的集聚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在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均GDP”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从而迈上一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谭宇宏 媒体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