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最重要的三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相信我们都读过这么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出自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Cratylus篇,该著作记录了苏格拉底同Hermogenes和Cratylus两人的对话,讨论内容很多涉及到语言问题。Cratylus是另一位哲学家Heraclitus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柏拉图的老师,在名与物的关系上主张神授论。在柏拉图的书中,苏格拉底转述了Heraclitus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我们现在一般都把这句话主要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看待,从哲学的角度谈“常”与“变”的关系,什么是恒常的,什么是变动的,两者的联系和转化等。但是,仔细研读这本书的原文,就会认识到这个命题还有另一层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涉及一个语言学中的指称问题,涉及identity。所谓identity,也就是我们每天用的ID(identity)card(身份证)中的那个identity。我们对着镜子看看我们自己是谁,这个就是identity。涉及指称问题时,我将它译作“同一性”,同一性是同指或异指的判断依据。“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这个哲学命题如果是对的,那我们就会面对一个同一性问题,同时也是指称问题。你昨天跨入一条河,它叫苏州河,你今天又跨入这条河,你说昨天和今天跨入的一定不会是同一条河,因为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那么,这就带来一个很实际的指称问题:你昨天称它是苏州河,你今天就不能称它为苏州河,因为它们不可能是同一条河流。但是,不是苏州河,你今天称它什么呢?明天、后天呢?Cratylus本人的观点甚至更为激进,他认为一次跨入同一条河流都是不可能的,你左脚先跨进去,右脚接着跨进去的不可能是同一条河流,根据同一性规定,自然也不能共用一个名称。所以,说到底,这是个很难回答的指称问题。我们也许可以觉得这些哲学家真会钻牛角尖,但人类两千多年的智力进步许多都起源于这批人的苦思冥想。晚年的Cratylus不说一句话了,他觉得语言没办法表达他想表达的意思。那他日常生活怎么办?就是用手指。英文中的refer源自拉丁语re-(“回”)与ferre(“带”),“带回”的意思,我觉得汉语用“指称”这个词更为贴切和传神,就是Cratylus晚年做的事情。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指称现象一直是古希腊哲学家和后人所关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下面将时代顺序倒过来讲。 我们知道当代语言学有两个最主要的学派:一个是形式学派,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乔姆斯基创立的生成语法理论为代表;另一个是功能/认知学派,主要从语言的功能、话语和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也包括现在许多人感兴趣的构式语法。这两大学派各自提出许多新颖的思想、理论,取得许多独创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语言学领域20世纪下半叶直到现在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们也都各自从前人那儿继承了丰厚的理论资源。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世界范围里迅速发展主要是20世纪下半叶的事情,欧美国家大学成立独立的语言学系,几乎都在60年代以后。在这之前,语言学家大都散布在哲学系、人类学系、心理学系、教育系、英语系、外语系等部门。实际上,40年代、30年代以前,专业语言学家人数也不多,伦敦大学直到1944年才设立英国第一个普通语言学讲座教授的席位。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研究的语言现象以前大都没人关心。当代语言学家现在研究的许多语义学、语用学问题,包括我们今天讨论的指称问题,以前主要是逻辑学家、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