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句子生成顺序与三种Wh-移位异常:熵的视角(16)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当代语言学》 李亚非 参加讨论

    这组例子的关键是所谓的恢复代词(resumptive pronoun)的使用。恢复代词的主要用途,是在移位造成某种语法问题或者理解困难时出现在本该发生移位的起点位置,比如汉语中的“你在大家都批评(他)的时候出来说话的那个同事”,如果本意是那个同事受到大家批评,在“批评”后面加进“他”反倒有助于理解。这个代词就是恢复代词。在Vata语里,当主语是疑问词时,恢复代词ò‘他’必须出现,而宾语疑问词却拒绝恢复代词mí(相当于英语的it)。Vata的疑问句显然类似英语,疑问词上移的终点也应该是CP。宾语上移可以,但主语上移则产生问题。我们已经看到英语对此的选择是让主语停留在TP里面。Vata采用了语言机制所提供的另一个解决方式:把主语疑问词直接放在CP的限定语位置,然后在主语位置放入一个共指的恢复代词。整个句子没有移位,也就不用满足来自移位的“节能”要求。
    以上的例子形形色色,其实都是为了避开(34b)。一个可能的反例是连续性循环移位(successive cyclic movement):
    
    为了解释(38)中的反差,疑问成分被认为需要经过最近的CP限定语位置才能走得更远。(38b)中的间接问句已经有why做CP的限定语,所以初始位置在t的what被阻断了移位的路径。相对而言,(38a)的宾语从句不是疑问句,that之前的CP限定语位置空着(标作“_”),允许what经由此地继续上行。但是“_”是位于虚词环境里,而what的最终目的地是下一个CP的限定语位置。这恰恰是(34b)所禁止的。同样,(39)是典型的提升结构(raising),不定式从句的主语Jill上移到临近的(有主格的)主语位置。然而这样移位的起点和终点都是TP限定语,是从虚词环境到虚词环境,应该不被接受。
    这类“反例”有一个共同之处:移位的两端分散在不同句子里。我们认为这并非偶然。每个句子(clause)都是对我们所感知的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整表达(包括事件自身的内容和讲话者的出发点(=aspect和tense)及态度(=modality))。因此可以想象,每个句子也伴随着新一轮的对cu的激活。按照这个假设,本文提出的造句方向理论应该以句子为计算界限,因为下一个句子需要激活新的cu群落,能量的消耗也重新算起。显然,这个假设尽管目前只能停留在“说得通”的阶段,但是具备实验层面的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所以本质上不同于Kayne的(6)。
    另一类反例来自核心词移位。从V到T属于实词向虚词移位,不是问题。Baker(1988)对动词合并(verb-in-corporation)的分析,至少其最关键的部分也不是问题,因为动词合并的底层结构都是“双句”(bi-clausal)。虽然移位是从动词到动词,起点终点都是实词,却跨越两个句子,能量的耗费应该分开计算。真正构成问题的是在同一个句子中,从V向v的移动和从T向C的移动。前者的起始点都是实词性位置⑩,后者都是虚词性位置。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核心词移位和短语移位明显不同,其起点和终点必须在结构上紧密邻接(Travis 1984),也就是说距离近到不能再近。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距离近等于说Δt极小,因而首次激发的cu不会大量耗散,即使在[虚词……虚词]和[实词……实词]的情况下仍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需要补充激发的cu的数量。此外,虽然从T到C的核心词移位被广泛采用(比如处理日耳曼语里的动词次位(verb-second)现象),但是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T和C从根本上共享时态(语料和理论动机详见Chomsky(2004))。果真如此,那么把助动词从T上移到C反倒是多此一举了,如果需要时直接放到C上反倒更直接更符合运算经济性的要求。总之,核心词移位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不证自明,牵扯的问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够解决的。我们只能在目前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之后将其暂时搁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