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型”是指,一个理论可以作为另一个理论分析解释的辅助工具。比如,构式语法理论与类型学的结合。正如张敏(2005)所说,认知语法为人批评和质疑之处就是没有证伪空间,而语言类型学却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为认知语言学给予解释的同时,留下证伪的空间。再如构式语法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结合。同样,张敏(2005)也提出,可以把心理学和认知语法结合起来,使认知语法有实验数据来作为证伪的空间。比如,与构式密切相关的启动(priming)理论,认为构式之间存在启动效应。在不断给予被动句刺激的情况下,被试者在遇到一个情景时,会倾向于使用被动句表达,这是启动效应的一个简单示例。目前这种启动效应还没能运用到“我送/寄/递给他一封信”对“我写给他一封信”这类启动,但是却是值得研究的地方。 四、展望——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 构式语法应用研究是指,明确采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展开的研究。陆俭明(2009a,2010b)谈到,构式语法理论对语言的应用研究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可以改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思路,更有助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施春宏(2011)明确主张,面向教学的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应该既包括面向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策略研究,又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二语习得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施春宏(2011)对此研究现状有论述,认为“基于新的‘构式’观念之下的构式研究,目前还没有系统展开,理论意识和实践分析都不充分,可以说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4.1构式语法之汉语习得研究 Goldberg(2006)为了致力于解决所面临的“构式如何且为什么可以被习得”这个挑战,在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六章全部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谈语言的概括能力的发展。 构式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将大有作为,但目前来看,此类研究还处于引介和摸索阶段。引介性的研究主要有徐维华、张辉(2010)。该文对构式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有了很好的呈现,包括构式与二语词库、构式出现频率与二语习得以及构式在母语迁移中的影响;李小华、王立飞(2010)指出,二语习得跟一语习得一样也遵循“惯用语→低域模式→构式”的发展路线,而且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五个启示,具有较强的实用参考性;袁野(2010a)论证了构式语法语言习得观的优势和可信任,同时又指出国内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不足——重传统描写,轻理论结合尤其是和像构式语法这样的新理论结合。摸索类的研究可见的更少,我们仅见陆燕萍(2012)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中偏误原因分析这一部分尝试运用了构式语法。 可见,构式语法的习得研究无论是理论结合还是个案研究都还大有研究空间,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的努力。比如,施春宏(2011)提到“构式意识的实证性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并建议把“构式意识”纳入到语言习得的元语言意识研究中从而丰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