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 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现象,[13]决定了有些名词不具有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局部同素反义词的产生依赖于反义词,而反义词的使用具有不平衡性,这决定了有些名词不具有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如由于语用上的“乐观原则”[14]和“礼貌原则”,人们在选用词语时往往只选取表现积极、进步、取义好的方面的词语,而不用与其意义相对的词语,如: 高人—低人* [15]洪福—微福* 高足—低足* 府上—府下* 首富—首贫* 有时,由于人们认知上对于显著特征的注意倾向,[16]又会选用消极、落后、取义差的词语,而不用与其意义相反的词语,如: 黑幕—白幕* 长夜—短夜* 暗疾—明疾* 难点—易点* 败因—胜因* 人们使用词语时的这种不对称性,也使得一些名词不具有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 6.语素搭配组合的理据性和现实性 语素组合成词既要符合构词的理据,又要符合现实生活,二者缺一不可。这也决定了一部分名词不具有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如:老翁—小翁*,“老”与“翁”在形式、结构、意义上都存在搭配的可能性,因而可以成词,指年老的男子。而“小”与“翁”虽然在形式和结构上允许搭配,但在意义上相矛盾:小:+[年小],翁:+[年老],而且,年龄小的老头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因而“小翁”是不能作为“老翁”的局部同素反义词存在的。这样的例子较为常见,又如: 前导—后导* 后果—前果* 后跟—前跟* 后患—前患* 上句—下句* 7.词语形成的约定俗成性 有一部分名词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它们也不存在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如:老衲—小衲*,“衲”本义为补缀,因僧衣常用许多碎布拼缀而成,故引申指僧衣。作为僧衣,或是年龄大的僧人的补缀更多,所以“衲”和“老”组合成词“老衲”,用作老僧人的自称。而年龄小的僧人的衣服虽然可能也有补缀,“小”和“衲”也有成词的可能性,指小和尚,但在语言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小衲”却最终没能成词,年纪小的僧人也只能称为小沙弥、小和尚等,这大概只能归因于语言的约定俗成了。再如: 本业—末业* 美谈—丑谈* 老身—小身* 小字辈—大字辈* 8.语义形成的复杂性 局部同素反义词的形成有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要求,而语义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尤其是比喻义和借代义,它们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以语义为基础,以语用为推力,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能最终形成,因此,那些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名词,要形成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是非常困难的,它们往往也不具备相应的局部同素反义词。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汉语名词本身的丰富性、反义词构成方式的多样性、语素组合及表意的灵活性、较少的反义词数量、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语素搭配组合的理据性和现实性、词语形成的约定俗成性、语义形成的复杂性等条件和因素,决定了汉语名词局部同素反义构词的不对应性。 三、名词局部同素反义构词的作用及研究价值 (一)名词局部同素反义构词的作用 汉语名词局部同素反义构词不仅丰富了汉语反义词的构词法,也丰富了汉语中的反义名词,还使得运用了局部同素反义名词的文章取得了突出强调等表达效果。 1.联想构词,便捷易懂,经济可行。 汉民族讲究整体把握、和谐对称的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从而决定了人们在创造和使用词语时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联系和关照,一分为二地想到事物的对立面,名词局部同素反义构词就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