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附加式 阿公—阿婆 胖子—瘦子 里头—外头 总体来讲,偏正结构最为常见,附加式结构少见,主谓结构和动宾结构罕见。“陆志韦(1957)指出,常用词中向心格最多,而向心格中最多的是名词性的。”“周荐(1991)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双音复合词做过统计,发现定中格占43%。从动态的角度看,在新产生的词中也以定中式复合词为主(卞成林2000)。”[5]由此可见,作为名词复合词中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偏正式成为局部同素反义名词中的主要结构类型是有其必然性的。 3.语义类型 局部同素反义名词的语义类型是指构成该词的两个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主要体现为这些名词的表意模式,可分为“区别性特征+事物”和“事物+区别性特征”两类: a.区别性特征+事物 在这种意义类型中,往往是前一语素修饰、限制后一语素,用来指明后一语素的特征。如: 明间—暗间 褒词—贬词 总则—分则 这是局部同素反义名词中非常强势的一种语义关系类型。 b.事物+区别性特征 在这种意义类型中,虽然单个名词内部也可能存在前一语素修饰、限制后一语素的情况,但成对比较时,往往是在前一语素相同的情况下,每对反义词中后一语素起到区别事物的作用,如: 被里—被面 村夫—村妇 姑父—姑母 这种语义关系类型的例子较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形式类型上看,“反义语素+共同语素”式占绝对优势;从结构类型上看,以偏正结构为主;从语义类型上看,“区别性特征+事物”成为强势的表意模式。这种结果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形式、结构和意义的统一性:汉语属于中心居后的语言,体现在局部同素反义名词中就是以“反义语素+共同语素(XA—YA)”形式为主,偏正结构占优势,而与此形式和结构相关的强势表意模式“区别性特征+事物”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特征在前更便于人们快速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语义,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将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二)局部同素反义名词的语义对应性 由前面的统计数据可见,在符合局部同素反义构词形式要求的成对名词中,其内部语义对应性较强。在具有语义对应性的前两类局部同素反义名词中,其内部语义对应性又较为复杂。表现如下: 1.意义完全对应 这种情况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a.反义词为一对一的关系 这种类型是指一对局部同素反义词内部语义完全对应。如:明盘—暗盘,从形式上看,它们是由反义语素“明”—“暗”+相同语素“盘”构成的名词,形式对称;从意义上看,均为商业用语,“明盘”指买卖双方在市场上公开议定的价格,[6]“暗盘”指买卖双方在市场外秘密议定的价格,意义对称。又如: 胜局—败局 长处—短处 贷方—借方 大站—小站 好心—歹心 天波—地波 高空—低空 正比—反比 这种类型的用例最为常见。 (责任编辑:admin) |